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具体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理论教育。高校应该以"三个自信"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以"三个自信"引导教育观念和创新教育方法,发挥高校教育者的育人功能;以"三个自信"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此,"三个自信"就成为了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重要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必须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教学中,让"三个自信"真正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学生坚定"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3.
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不是自信的体现.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奋斗不息,努力不止.那么,小学阶段正是"播种"自信"种子"的佳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现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定"四个自信"。要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领导核心,是坚定"四个自信"的践行主体,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动力源泉,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坚实保障。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自信激情式教学法"强调以教师的自信激情感染学生的自信激情,是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和自信的前提下,将自信教育融入政治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充满激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探索。自信激发就是用激励手段,激起学生自信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文献,是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理论文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彰显了"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清晰地表现出"四个自信"的鲜明特征,明确启示了增强"四个自信"的基本路径。深入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四个自信"内涵、特征和路径的新表述、新观点、新要求,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加自觉地增强以"四个自信"为本质要义的中国自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坚持、丰富和发展"三个自信"是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担当。高等学校应将"三个自信"融入培育人才的整体过程,通过机制创新、团队建设、成果转化等路径与方法,逐步将"三个自信"内化为学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政党自信是政党勇往直前的动力基础,是坚定中国共产党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因为中国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领导十四亿中国人民实现了富强梦、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模式、守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破"与"立"中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管"与"放"中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其自信的思想基础;先进理论塑造党的崇高灵魂、先进阶级铸就党的高尚品质、先进组织滋养党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自身无比先进性是其自信的内在条件;中国共产党的公仆情怀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定盘星"、为民谋利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风向标"、廉洁自律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压舱石",人民的广泛信任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外在条件;中国共产党超强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其自信的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对"三个自信"进行解读,厘清社会主义新时期党执政自信的基础、来源和保障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的关系,进而准确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自信,这对于高校"两课"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成就中国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高校历史学学科,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两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历史学教师在新时代,要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书育人,不断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笔者主要论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过关     
用孙妹最终不应聘的行动扣题中的"过关"——拒绝"聘用",彰显"自信"。此文还需要升格:导语和"第一关"能围拢"自信"描述;"第二关"要将"诚信"的情节变为"自信"的情节,"第三关"中老总的助手的"话",要围绕"自信"说。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的落脚点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促进高中生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我国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和"西化"、"分化"我国图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章阐述了文化自信和新媒体的内涵,论述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唱响自信之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设计了"发现自信篇""发现自信篇""增强自信篇""感悟自信篇""唱响自信篇"等教学环节,并分析了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溧阳市殷桥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偏远地区微小型学校,校内红枫园、种植园、静心池、棋园、求知亭等构成了环境优美、结构雅致、富有书香的精品校园。学校立足"人人都自信,个个能成功"的教育理念,2009年创建成常州市优质学校。学校构建了以"自信讲坛"和"自信课堂"两大主题为主的校本研训课程;形成了以"自信舞台"和"自信展台"为载体的特色德育;在师生互选基础上,实施了师生人人共同参与的个性化"开心大课间"工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我们党的"三个自信"的深厚的历史和实践依据,即对自身奋斗和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对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深刻思考、对当前复杂社会环境的自觉驾驭和科学领导、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把握、对历史使命和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不断在实践中坚定自信,在认识中升华自信,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十六字"要求。这对于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和提升"三个自信",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培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外国文学文化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化自信也是此类课程的题中之义.基于比较文学理论,编者将"文化自信"的基因注入外国文学文化课程的"马工程"教材之中,这给课程思政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利用现有的优势特色平台,最终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党总结九十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从南湖"红船"诞生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初步建立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为价值目标的革命文化。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利用全球化而又必须增强中国的民主自信,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而又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信和十八大"三个自信"中制度自信的深度解读,证明提出民主自信这个概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中国民主自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赵洁 《文教资料》2020,(1):103-104,16
本文从文化自信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和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自信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维度,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要求跨文化传播紧扣价值观传播路线,传播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必须坚持"本土化"和"人人参与"的原则。本文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出建议,以期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用全新视野思考、审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