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秦观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作品的情感与韵味、辞采之间的平衡。秦观在秉承词长于言情的传统的同时,非常注重词的协乐性,并且在创作中强调含蓄蕴藉的审美标准。其词作往往既具有浓郁的情感内涵,又极富声韵,饶有余味,从而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情韵兼胜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
秦观词细腻幽婉,衷感真挚,无论是抒发情思,表现离别,亦或是化古怀旧,关照人生,都写得情韵兼胜,精美绝伦,体现了醇正的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3.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秦观是北宋中期的著名词人。他融合五代小令与柳永慢词之长,结合江西诗法,使词雅俗合流、含蓄雅藉、深婉曲折、情韵兼胜,被誉为北宋婉约词之宗主。秦观词不仅情韵并美,也含有深沉的文化意蕴,渗透着宋代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和风流儒雅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5.
秦观的词和婉清丽、富有画意、语浅情深、情韵兼胜,故被后人尊称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词人,然而在繁多的婉约派词的代表作中,秦观的词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面貌。它吸取苏轼词的浓厚大气、柳永词的细密铺叙、欧阳修的清雅隽美、晏殊的婉转玩转天成,将这些精华聚集糅合,最终形成了自己“情辞相称”与“情韵兼胜”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声律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中,读者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以求气”,从而感受诗歌表现出的声律美。那么,散文是否也具有声律美呢?我们从《故都的秋》中便可见一斑。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写美文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魅力不衰,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人类悲秋与颂秋的永恒情感,也不仅因为它有着感人的妙语,作品语言的声律美恐怕是重要原因。《故都的秋》的声律美首先在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句子末一字韵脚的和谐自然(下文标有“△”  相似文献   

8.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9.
艺术语言以符号化的方式传递人的情感,由于人类情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必须将抽象的情感加以感性显现。艺术语言传情的感性形式是“语象”,它是用以表情的语言单位,是“心象”与一定的语言物质材料(语音或文字)结合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语言形式,也是语言表象。语象具有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系统结构:语象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层级性。语象是表象化的语言符号:1.所指表象化———语词由概念还原为表象,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2.所指意蕴化———语象语义内涵是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思想和情感的结合,其语义信息是多元复合的;3.所指赋值化———为语词增添新值,不断赋予语词以具体的、临时的、附加的、新颖的、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陈小静 《福建教育》2023,(49):55-56
声韵、意韵、情韵是音乐的本性展示,是构成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三韵”要素。“三韵”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循环往复,呈螺旋上升之势。“三韵”教学法应用于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教师可从闻声知音、赏乐解意、悟乐涌情三个层次开展“三韵”教学。  相似文献   

11.
秦观词作中充溢着"愁"、"恨"等字眼,它们契合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主要特征———"距离产生美",同时也满足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深层心理需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秦观词中扑面而来的"愁"情很好地表现了人类心理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13.
秦观词远祖温韦,近承晏欧,下启周姜。在艺术上,秦观融会众长,把对传统的借鉴同自己的独创融为一体,创作雅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婉约之宗"。尽管其传世之作还不到百首,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宋词发展所起的承传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4.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者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 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主要通过押韵、双音词、单音词之间的语音联系、声调四种方式,强化了汉语表音的能力.如果按照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诗经>,每一个韵脚都自然谐和,根本用不着叶韵;从构词法上看,它在语音的联系上具有多样性.有叠音词,有双声词,有叠韵词,有双声兼叠韵词;从<诗经>用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诗经>之所以拥有如此...  相似文献   

16.
论秦观词中色彩的情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观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锐。他在词中大量运用了红绿意象和其他一些色彩意象。秦观善于将色彩这一形式因素纳入词的意境营构之中,使色彩心灵化,将心灵色彩化。秦词色彩的心理意蕴主要是一种情愁意蕴。  相似文献   

17.
何为词的“本色”,是有宋以来词作者及词论家无法逾越的一个文体评判标准问题。自五代始,词被定为艳科的传统确立以来,虽经晏殊、柳永、欧阳修以至苏轼等人对词体词境进行开拓扩大,力图使词摆脱“艳科”,然而综观宋代词作,词的婉媚特色依然盛行,豪放风格的词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因此以何种标准为“本色”遂成为有宋乃至以后词评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秦现、周邦彦的词被认为是宋代最具“本色“特征的作品,因此,本文以二人词作为文本范例,以历代词评为线索,深入探讨“本色”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集《乐章集》中"香"字共出现的次数高达81次,其中不乏清雅之作,可以看出柳永世俗之乐的审美情怀。但是,"香"大量集中在绮罗纤艳闺阁园亭俗词之中,这不仅与柳永本人浪漫率真的性情有关,更是和作者的人生境遇有密切的联系。柳永的这些词擅于和自己的悲苦生涯融合,彰显作者的独特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北宋大众审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20.
校训是大学的"文化名片",语言是文化的衣裳,具有优美音韵特色的校训词语使之在原语和目的语中同时具有两套华丽的衣裳而光彩熠熠。主要体现在音律节奏和押韵上的校训原语音韵特征,通过词数、音节数等的对应,头韵、半韵、谐元韵的运用,以及珠联等表现手法的变通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产生与原文共通的韵律音乐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