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大新教师职业心理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分析新教师的职业心理 ,可以及时发现并调适新教师执业过程中的心理冲突。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 ,发现部分新教师由于存在职业理想与现实就业的矛盾 ,主动进行角色转换的愿望不强烈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阻抗效应明显。因此 ,对新教师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消除他们在人际认知过程中的偏差 ,培养他们对教师角色的情感应成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教学价值取向现代范式下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5次国际教育大会讨论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问题,并明确提出:"无论教育体制中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同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因此更好地预备工作人员,就构成教育发展的本职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培训实验教师成了我国教改实验的一个前期工作,这种对教师的培训实际上就是转换他们的角色的问题.不过,这种转换是具体的,围绕着特定的实验任务进行的,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现代教师角色的新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入手,从总体上分析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师入职培训是促进新教师顺利转换角色,胜任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依据国家教师职业标准并结合学校校本要求设置培训目标及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通过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以达到促进新进教师顺利转换角色,胜任教学岗位的要求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为了解经本次入职培训的培训效果,以及教师的培训需求,为今后入职培训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搞好新教师培训让牛犊更添虎翼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江剑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要把好新教师的入门关,认真搞好对刚上岗新教师在一年试用期内以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系统培训,让他们尽快完成从高师毕业生向教师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和改革,教师的角色相应也要作出深刻的转换。如果说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那么,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实施新课程的保证。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四种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魏婷婷 《考试周刊》2012,(64):15-16
新教师在入职初期会面临很多问题,而培智学校的新教师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包括角色转换难,理论与实践不匹配.职业成就感低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对策:利用岗前培训促进教师的角色转换;实施帮扶制度缩短理论和时间的差距:客观评价学生树立正确成才观。帮助新教师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7.
中学新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洁 《成人教育》2004,(12):51-51
中学新教师培训存在一些新的突出现象,深入分析则是与学员的心理冲突调整及角色转换定位相联系的,相应的培训对策就是强调形式培训、更新培训理念探索培训模式、遵循培训内容更新的原则及拓展培训效应等。  相似文献   

8.
阅读作为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一环,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植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使学生满怀情感米阅读文章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转换教师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单向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这种绝对的教师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更不用说对学生情感的尊重.所“我转换教师角色,抓住课堂内一切教育资源.剖析挖掘作者的情感.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和哲理的启发:教师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曲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压力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从传统定位向新角色转换的制约因素有四个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教师总体素质还不高,现阶段的教育的评价体系,师生代沟;教师要成功地实现角色转变,需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的制度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方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很多新教师对课程改革所知甚少,本所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笔认为学习共同体能为新教师提供社会的、情感的、实践的、专业的支持,能尽快地让新教师进入角色。本提出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新教师培训的模式和方法,对培训新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成为重要课题,这也对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能力训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高师院校学生在能力训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此,高师院校需要探索学生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融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就是要解决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存在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教学科研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科研型数学教师及其培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正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于合格的、新型教师的培养。科研型教师是指既能教学,又能进行数学及数学教育研究的教师。科研型教师应具备3项条件:转变观念,更新意识,提高能力。科研型数学教师是新时代数学教育的需要,要实行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途径。教养科研型教师需要解决“为何搞科研”、“如何搞科研”和“研究什么”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培养工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体系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而加快改革步伐。如何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本课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问题,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开展工作几年来,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在此笔者就培训工作开展几年来的情况作简要地介绍,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改进的思路,以期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的时代条件对基础教育和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建设主动发展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的关键。要坚持“发展教育”的办学思想,创新发展机制,注重人才引进,完善管理体制,引导更多的教师自我发展、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支师德水平高、专业知识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的高水准的“发展型教师队伍”,从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最重要的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高职专业教师实践性知识对其能力培养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知识获取模型,论证了实践性知识获取诸要素的层次关系,以及如何将各种多元化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和复用,从而有效地完善和更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结构,为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改革是语文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树立合时的语文教学观;树立科学的语文训练观;树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同时,语文教师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信息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担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重任的“两课”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本文分析了强化“两课”教师信息素质的必要性.提出了提高“两课”教师信息素质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Teach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ttaining a major obj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CT).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o foster teachers’ own CT-skill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eaching CT. I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N = 54),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 three-session teacher training on (teaching) CT (n = 32) positively affected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CT-skill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eaching CT compared to a control condition (n = 22). The training consisted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on common reasoning biases combined with assignments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ining improved teachers’ performance on trained but not on novel CT-tasks. Also teachers’ ability to detect biases in a written student product improved; however, despite a small improvement, they still had difficulties in correctly explaining those biases. Possibly due to ceiling effects the training did not affect perceived relevance of teaching CT. Finally,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teaching CT decreased temporarily after the first training session but this negative effect disappeared after the final third sess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vestigate ways to promote teachers’ ability to transfer trained skills to other CT-tasks, their ability provide feedback on students’ reasoning (i.e., bias explanation),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eaching 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