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越来越明白,要成为一个好的出版工作者,尤其是出色的出版工作领导者,得有三条,一是好的政治素质,要政治家办报办社;二是懂得经济运作,做一个企业家;三是要爱书有书感,也就是要有新知。有新知很重要,有新知是一切工作创新的依凭。 新知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同时也从学习中来。新知是个综合的概念,涵盖面很广,求取新知的途径也很多。旧书新读也可获得新知,这是一种途径。我这里更强调,学习要注重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治学有“三种境界”。就此他引用三首宋词里的句子来说明。其一是晏殊《蝶恋花》里的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柳永《风栖  相似文献   

3.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人生三境界的概念,他将诗词引申到美学的研究领域,以诗词所传达的意境比喻治学的问题.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王国维所阐述的人生三境界同时还具有一种开放性;一苜多年来被后人不断加以分析、理解,皆可说出一番道理,参照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结合个人的创作感受,深感其中启发性很突。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意思是编辑在默默辛苦地为作者做嫁衣,无名无利.但14年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地体味到,编辑的工作决不止于此,编辑的境界也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将人生分为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用这三种境界来形容事业,我现在想来,几年来,我曾一度迷茫,一度寻觅,曾经努力摆脱,又终于坚持下来的档案工作,居然就是我寻觅始终的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5,(3):84-84
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我们这个班号称“秀才班”,是培养“笔杆子”的。大家经常议论做学问写文章的艰辛。有的教员和学员还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来说明这种艰辛有时也是一种乐趣,以激励自己和别人。王国维讲的这三种境界,在文史界知道的人很多,可以说被引用得很多很滥了。但在其他界好像知道的人要少一些。王国维讲要经历的是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在起步阶段,好像冒着寒冷的西风伫立于高处远眺,展望着美好的未来,但心中还是空…  相似文献   

7.
杨彩芬 《今传媒》2013,(5):139-140
王国维作为"国学大师"、"学术大家"、"新史学开山"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研究资料更是浩如烟海,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建树颇丰的编辑大家。王国维一生虽然短暂但成就斐然,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和卓越的学术研究中,编辑事业与之相伴相随。王国维一生与编辑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通过自己丰富的编辑实践,显示出深邃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8.
谌嘉 《编辑学刊》2004,(6):12-14
一、学术书未必不赚钱 出版学术书到底赚不赚钱?这一问题时时困扰着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和它们的编辑.我个人的体会是,学术书的读者尽管是"小众",但只要认真去做,巧妙去做,那就未必不赚钱.根据有三:  相似文献   

9.
林惠丽 《东南传播》2012,(1):159-161
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也有"境界"。以王国维的境界说来分析纪录片的解说词,可以发现有些主创者在解说词和视听语言的配合中采用文学创作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表现技法。两种表现技法在使用上各有特色,在电视纪录片中应用有着独特的效果和感染力。恰到好处地运用两种技法,可以提高和拓展受众的想象空间,达到增加电视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我更认为编辑是书的接生婆。好书须得了编辑慧眼识中,妙手剪裁。每次在书店做市场调研,看到那么多读者精挑细选,心下暗叹:真该为他们做更多好的书。读者买书是为了满足一种需求。作者写书是为了一个心愿,他们觉得各自的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生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编辑编书是为了一只饭碗,他们倾向于优选最值得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论"和"意境论"没有区别,对此,论文从《〈人间词乙稿〉序》和《人间词话》进行分析,得出王国维的"境界论"是在其"意境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境界论立足于中国传统,融合了西方的理论观点,从而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陈朋 《出版参考》2023,(7):52-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出版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是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融入生产生活的重要表现,也是进一步用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出版精神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按照王国维先生对人生的三个境界的划分,指出编辑在这三个境界中的角色,并结合相关案例浅析图书策划的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五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中,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5.
巢峰 《编辑学刊》2007,(5):47-48
我做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是历史的误会.我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小学没有读完,初中读了三个月,就是我的全部学历.  相似文献   

16.
这一套书让我难忘——谈“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做过15年的编辑,编辑过数以千计的书,其中有一些书的内容是难忘的,其编辑历程也是难忘的,这些难忘的书中就包括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这一套书。  相似文献   

17.
最近认真读完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新知文库"中的一套《疯狂实验史》(1、2册,瑞士作家雷托·u.施耐德著,分别为2009年第1版、201 5年第1版),感觉语言清新幽默,说理通俗易懂,书中图片也非常清晰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科普著作,特别是其中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实验对开拓思维很有帮助.正当我准备多买几套送给小朋友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套书无论是出版社、编辑部,还是编辑、作者、译者都没有给出任何危险警告.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标“境界”说,认为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不同凡响,独绝于世。出版领域呢?我想同样需要一种境界。而出版境界又是与选题立意密不可分的,有境界必须立意高,而立意高则是形成境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春节前,中国标准出版社的"编辑作者常用手册系列"又出了两种新书,其中一种为《常见语言文字错误防范手册》,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一本实用书。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它基础性通用性强,适用于各个学科的编辑工作。二是因为它侧重于解决编辑质量中的"硬伤"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大多涉及编校质量掌控中的关键环节。三是因为主编周奇先生在中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人类最高的生活境界,处在审美境界中的编辑和读者能从"美"的书中获得最大的快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以"仁"为其审美的最高境界,美学是其"仁学"的发展和延伸。孔子的美学思想渗透在他"六经"的编订工作之中,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