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妍 《传媒观察》2004,(8):11-13
这是一位经历独特的媒体掌门人——从23岁到33岁,他整整干了10年科学考察工作,四年在南极,四年在青藏高原,两年在北极。1997年。他卸下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之职,转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地理知识》杂志社社长。这本刊物经他之手,全新改版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3.
付义琴  赵家栋 《兰台世界》2013,(19):128-129
<正>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山上的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建于2010年3月,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业性博物馆。北极阁气象历史悠久,早在421年,当时的统治者就在此建立了司天台,从此以后,北极阁就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气象博物馆室外部分的展区有一面《相风赋》水景墙,题为"东汉郑玄"撰,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宣传画册上亦载  相似文献   

4.
北极之行     
1994年8月26日,由我们四人(浙江电视台记者高明,姜德鹏,史鲁杭和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负责人位梦华)组成的中国北极考察摄制组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我们的北极之行.  相似文献   

5.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中国科考队员第一次在北极点插上了五星红旗,圆了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北极之梦。当勇士们回到祖国时,迎接他们的除了掌声和鲜花,还有一套精美的图书——《神奇的北极》。  相似文献   

6.
《出版视野》2007,(2):46-46
近日,作为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位采访北极、南极的记者,都是新华社记者.而第一位采访北极的记者李楠还是第一位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首次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9.
谁是最早进入北极的中国人? 根据已知史料,当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高时浏。45年前,当新中国还刚刚在东方站立起来时,高时测就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圈内,进行了实质性的大地测量和科学考察。1995年3月,笔者在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即将出发的时候,曾  相似文献   

10.
喻乐 《传媒》2004,(6):34-36
"时代造就了<中国国家地理>",这句话是李栓科的开场白.细细品味,确实很在理.其实,很多人与<中国国家地理>的亲密接触总是在一种放松而闲暇的氛围下开始的.在采访之前,记者曾采访过三个<中国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他们如何结识了这本杂志.其中有两个是在酒吧里和朋友聊旅游时听人介绍的,一个是在书吧里喝下午茶偶然翻到便不能释手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本杂志创造出的种种偶然性,才被一些市场调研机构冠名为"传阅率最高的杂志".自然的造化培育了我们发现与探索的渴求,而时代的变迁应运而生忙里偷闲的快乐,在这样一个舞台上,<中国国家地理>走向了光辉的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作序,《解放日 报》驻京办事处副主任、主任记者李文祺撰写的《来自北极圈的电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散记》一书,日前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9年夏天,中国政府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解放日报》社特派记者李文祺随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从而圆了他能亲临地球两极采访报道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梦。早在16年前,李文祺便参加了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编队。在全国新闻界中,首次赴南北极的记者只有李文祺一人。因此,他被同行称为“脚踏两极第一‘记’”。 《来自北极圈…  相似文献   

12.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无疑是近期新闻的一个热点。从1984年到1999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在迈过第15个年头之后,终于吹响了进军北极的号角。人类即将进入新的千年,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已是今非昔比,此次科考自然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密切关注。 7月1日开始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不仅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历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也在新闻报道创造了多项第一:极地科考史上记者人数最多;采用高技术手段最全;极地科考首次采用因特网发稿等。而发生在雪龙号上的新闻故事也因此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期刊在市场上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选题策划能力,《中国国家地理》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业绩,无疑得益于它的选题策划。经过13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国家地理》已经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选题策划之道,专辑策划模式、选题的新闻时效性、制造社会话题等成为其重要形态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4月20日,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与世长辞,走完了他93年的人生历程。钱令希一生有着许多精彩故事,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化设计的开拓者,国际著名的工程学家,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8,(5):F0004
2月28日,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谌达军跟随10名中国大学生从北京出发,飞赴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群岛位于北纬74至81度之间。完全处在北极圈中,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北的地方之一。大学生们前往建在那里的中国北极黄河站,按照各自设计的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地理、气候、人文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6.
胡当 《传媒》2021,(18):73-75
北极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已连续派出十多批科学考察队深入北极作业,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在科考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些高门槛的研究成果却鲜为大众所知.特别是我国青少年对北极的认知还停留在西方纪录片当中,认知浅显、单一且抽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手机经销商挡不住色情广告业者的高额利润,实施一年的手机网站扫黄不但没有减少,总量还增加数万个。监测报告还显示,中国色情手机网站已经出现规模化、集团化的特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科院科技政策所网路资讯安全课题组近日出炉的报告显示,手机扫黄成效不佳。2009年12月前,中科院随机抽样监测了2000个  相似文献   

18.
郑立群 《大观周刊》2012,(27):19-19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从地理形势上看为“中国西南部纵横数千里间之天然的交通、经济中心”2。加之特殊的政治形势,唐五代时期成为成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一时期,成都达到了在中国史上的巅峰时代。因此研究唐五代时期的成都对认识成都的发展和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年前的夏天,我作为新华社 记者随同国家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北极采访,两个半月的海上和极地生活,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以下零零碎碎这些文字,希望读者任炎炎烈日下跟随我的回忆、体会一丝来自冰天雪地的凉爽和新奇的同时,能够对中国记者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考察船上的新闻记者 也许中国新闻的历史将会在某一页或显著或不显著的角落写上这么一句:二十世纪末,一艘中国考察船首航北极,船上有二十名记者,占乘客总数的四分之一,表现了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这次科学考察空前的热情和关注。 如果有谁想要了解今R中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20.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启程在即,有关北极的话题自然引起人们的再度关注。为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这位曾经多次踏足“地球三极”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