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柳宗元兼取儒、释、道众家之长 ,主张“统合儒释”,“以佛济儒”,其思想杂合 ,但以儒为主。受这种思想支配 ,其散文既有抨击时弊、鞭鞑权贵的惊世精品 ,又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山水名篇。他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苑囿中盛开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是中国史上第一种最完全、最具特色的近代化思想。它所表现出的涵泳深湛、所度恢弘的复合性思维.它所洋溢着的近代国家理性、社会前瞻意识、化兼取精神,它所展示的外察世界、内审国情、求索“循常”和“超越”的振兴中华的道路,及其具有“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训致于大同”的伟大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面历史明镜,留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沉思。  相似文献   

3.
教学生学会“比较学习法”北京市平谷中学刘卿云“比较学习法”是就某一个问题,集中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一是可以兼取诸家之长,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深刻;通过对不尽相同、甚至观点完全对立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彭韬 《中学教育》2014,(1):5-13
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都在美学史和教育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在人文思想基础、美育的内容、地位、本质和目的等方面都有可比性。而蔡元培学贯中西,兼取两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清代殿试在康熙年间即存在偏重书法、抑文重字的弊端,这与道光以后的情况相似。所谓以书法取士,启于乾、启于嘉、启于道诸说,均不确。清代殿试所谓“以文为重”、“文、字兼取”的阅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历史因袭及清代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偏重书法弊端出现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中有道、儒、法、墨诸家思想,历来论者牵于法家之说多曲解。本文根据黄老思想的特点,认为这两篇属黄老而非法家。主要表现:一、它们都是以“道”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道”为天地方物、社会政治及人生的总根源、总法则的思想;二、广泛地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重大的扬弃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能适应大一统王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三、坚持和发展了老子以“虚静”为本的思想,并以此来调和诸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阴柔思想风格。  相似文献   

8.
薛宇仁 《农村教育》2007,(12):36-37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中学思想政治课设置的内容是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涉及哲学、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教导我们:“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这就明确指出学生区别于工人以工为主,农民以农为主,而应以学为主。青少年学生正是处在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逐步形成阶段,因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使自己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学为主”学什么?就是要学好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规律性的知识,就是学好政治课和社会主义文化课。“一切真知都是从  相似文献   

10.
"隆礼重法"与王霸兼用——荀子政治思想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生于礼制社会结构已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异政、烽烟四起的政治现实,荀子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思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取先秦诸子百家之精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性恶论”与“化性起伪”人性改造说、“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尚贤任能的政治主张、重民尊君的王霸理念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为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义利观”是司马迁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文章探讨了司马迁义利观的渊源,评述了其义利思想的几个要旨。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继承传统的民族思想,站在歌颂和维护汉代大一统的立场,以史家独有的眼光和方式,条理化民族一元的思想,首创少数民族列传,丰富了民族区分的标准,在民族发展及民族相处等方面都有新的见解,对后世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具有深远影响。但是,司马迁因时代的原因,其民族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具体内容看,司马承祯<坐忘论>的修道理论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具体体现在对儒家<易传>之易简思想、<大学>之正心诚意思想以及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修道理论.  相似文献   

15.
围绕着司马迁思想问题,史学界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就其历史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综合这种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司马迁思想,从而为研究、挖掘司马迁思想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郭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38-139
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与司马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上,欧阳修是继承司马迁最有成就的文史大家。在人格精神方面,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硬骨头精神,不屈不挠从事史书写作;在史书修撰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在文学思想方面,既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提出“穷而后工”理论,又深得司马迁文学创作的神韵。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最早以史家身份为庄子立传,使一个闲散模糊的历史人物走上了中国文化史前台。他对庄子的著述数量、风格特点、师承渊源及其影响的考察、评价与定位,是最早对庄子学术的系统研究。同时,他还抽象继承了庄周愤世嫉俗、冷面热心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风神;而在具体的语言风格和词汇方面,《史记》与《庄子》血肉相连,有着共通的经典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司马迁的主要作,能代表性地反映司马迁的化性格。司马迁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其化性格除有着史学家共有的实证态度和历史使命感之外.还有着明显的浪漫情调,浓郁的平等意识,强烈的英雄色彩,深深的悲剧印记和复仇情怀。这种化性格的形成,除了受时代精神的激励和儒家传统化的熏陶,受楚齐化的影响外,也与家学渊源和父亲的嘱托以及自身遭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