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成败问题,是农战史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一种压倒一致的观点,农民战争总是限入失败,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而共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凡属知识分子参加和支持的农民战争,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秦末、新末、隋末农民战争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加和支持农民起义而成功的典范,因此,对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行为给予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成败问题,是农战史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一种压倒一致的观点:农民战争总是陷入失败。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凡属知识分子参加和支持的农民战争,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秦末、新末、隋末农民战争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加和支持农民起义从而成功的典范。因此,对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行为应给予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3.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由陈涉首事的农民起义,一开始就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并迅速建立了以陈涉为王的新政权。陈涉政权的建立,对于秦末农民战争的蓬勃发展和秦王朝的被推翻,对以后的一些农民起义,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探讨这一政权建立的历史条件、性质及其失败的原因等问题,对于整个秦末农民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对于目前关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封建中国的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当为世界所仅见。缘此,农民战争问题始终是古史研究中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的偏差和方法的陈旧,致使农战史研究进入了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死胡同;农民领袖被过分美化拔高,农民起义被视为推功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结果,许多重要历史现象无从得到科学解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简单的几条线。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强烈的逆反情绪。于是,当人们能够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时候,便出现了全盘否定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观点。历史研究毕竟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论是盲目的夸大,还是偏激的否定,都无助于得出历史主义的科学结论,这也许就是近几年农战史研究出现冷寂的原因。去年10月,在四川举行了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提交了不少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的文章。这里所发王兴亚同志《李自成农民战争与社会生产力》一文,便是其中之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程度作为评价其历史作用的主要标准,不能认为打击越大,作用就越大;而应该看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文章通过对李自成农民军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分析,认为这次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这种作用又有很大局限性,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突破。作者这种探讨农民战争问题的态度、方法、角度乃至结论,对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志,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位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革命家、战略家。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思想是其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努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出来,再放回到实践中加以校验并证明是正确的指导思想。毛泽东自己也说"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关于农民和农民问题的理论观点,关于实事求是和全局观的观点,都是在实践中提出,并得到丰富和发展直至完备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它们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历史,必须了解农民斗争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著者的用心所在。历史上农民战争的起因是什么?由于数百次农民起义爆发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背景不同,条件纷繁复杂。作者对此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史实和夹叙夹议的笔法,在读者面前生动再现了农民战争爆发前夕的社会现实,使人们看到一幅幅统治阶级腐败残暴和农民悲惨处境的历史画面,从而得出农民战争必然爆发的结论。本书在写法上深入浅出,生动可信。作者注意总体的论述,也没忽略对诱发每次重要农民战争的其它因素和对近代农民战争特殊性的探讨。全书重点突出,兼顾其它,能使人对农民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扼要的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波澜壮阔,起义农民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本身就是一部举世罕见的英雄史诗。既然写史,作者以较大篇幅用在对历次重要农民战争事迹的详细叙述上。在叙述中,有农  相似文献   

7.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贯穿于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在实践中,毛泽东组织发动农民参与革命;在理论上,毛泽东积极探索,形成了关于农民问题的系列理论。本文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认为:成长环境孕育了毛泽东重农情结;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发毛泽东的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影响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这是“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动力”说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次数多、规模大,这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重要特点。远在战国时期,就有小规模的民众暴动。自“陈王奋起挥黄钺”,农民革命更是绵延不断,此伏彼起。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对毛泽东新式农民战争理论的影响李珍珠,张历凭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必须解决革命的动力、领导者、对象、性质等问题外,还必须解决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理论观点。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新学习和探讨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对于全党在新形势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来正确了解我们的国情、民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我国历史的特点之一。反映在教学上,在讲授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时候,就必然一再出现农民战争的课题。讲好每一次农民战争的课题,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农民起义,都是由于农民不甘忍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发动的;都是反对封建剥削者与封建压迫者的黑暗统治,争取农民自身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改变。这是历次农民战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是,由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条件不同,因此起义的直接原因、发展过程、组织情况、斗争规模以及起义的结果,也就每次都不同。这是历次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各家文学史著作一致认为,梁山聚义的性质为农民起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水浒》是一部反映农民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排座次是整个农民起义事业的一个高峰。”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粱山泊聚义排座次,“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罕其匹的.研究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不仅有助于深刻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哲学史和文化史等学科的研究.因此,在建国以来,它受到我国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对其中一些重大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问题研究中。不少论者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予以称引。本文认为,这种看法不妥。因为这句话未能反映秦末农民的共同愿望,没有给起义农民直接指明反对什么、要求什么与斗争目的和方向,秦末农民起义也不是在它的号召和鼓动下爆发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能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  相似文献   

16.
西欧封建制的解体与其形成一样,是中外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择要介绍如下: 一、关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现在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应将生产力和农民战争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察,既不宜把农民战争强调成“唯一”的动力,也不能否定农民战争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作用。另一种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促使封建社会发展因素很多,但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基本的一条。还有一种认为,商品经济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物质基础。它导致了西欧旧制度的瓦解和资本统治的确立,而暴力则为其开拓了道路,因此,只有经济力与顺应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主张,一种认为太平天国是农民战争,其根据是当时中国社会基本封建社会,阶级基础是农民,打击的对象是清政府。第二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市民运动。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农民革命。  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太平天国主要领袖洪秀全,杨秀清等出身农民家庭,参加运动的主要是农民阶级,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实行的政策基本符合农民利益,打击的对象是封建地主、清政府、贪官污吏,因此它是农民战争,但又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带有反对…  相似文献   

18.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文学界,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陆陆续续地产生了一些"新论"。面对这些"新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农民起义"的发生是否具有必然性的问题,起义者首领的身份、性格及"借用"问题,关于农民起义是否推动历史前进与发展的问题,农民战争与国之内外矛盾的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辨正",旨在揭示我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必须拥有客观和公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问题理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工农武装割据”等。新时期,我们要借鉴毛泽东解决农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正确思想,解决落实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