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从文与莫言在很多人眼里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我们发现在他们倾心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王国里却存在着本质的相同点,即对于人性自然、生命自由、生存需求的描摹与凸现,尤其对朴野雄强的生命力的推崇与张扬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由此引发了"阉寺病"与"种的退化"的感叹与忧虑.当然,作为不同的作家,沈从文特有的抒情恬淡、温婉唯美与莫言特有的铺排感觉、张扬狂欢,各具风度,各有千秋,在文学史上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海峡两岸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与黄春明的乡土创作既有一定的呼应与共鸣,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一方面,由于受到沈从文文学启蒙的影响,黄春明的创作延续着沈从文的乡土精神,二人都有着相同的乡土姿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反现代性"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环境与审美理想的差异,二人在价值立场与批判指向上又有着鲜明的异质性。比较黄春明与沈从文的乡土创作,对了解两岸乡土文学的统一性与地区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高密式"乡土小说使读者想到了哈代独有特色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虽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国籍的作家,但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运用互文性这一理论工具,文章对莫言及哈代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从乡景、乡俗和乡民三个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来探析两位小说家乡土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不同作家的书写寄予着他们对故乡不同的情感。莫言在其作品中对故乡表现出了既爱又恨的焦灼,文章试从莫言的特殊经历,对乡土文学的超越和现代知识分子尴尬的精神状态和这三方面分析莫言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5.
由于莫言的生活环境所致,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大部分的基调是乡村生活。莫言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一般作为乡村生活中的第一主角,展现我国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剪影。他所运用的意象写作手法,生动刻画出让读者宛如身临其境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对苦难的同情与美好生活的幻想,展现出我国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莫言以"乡村"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其作品中也存有一定的认知局限与缺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与艾芜是30年代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颇为相近的两位作家。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了绮丽动人的边地风光,表现了少为人知的边地风情,表现了大胆自由、淳朴可爱的边地人物。总之,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边地色彩,以不同的美学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边地题材的文学创作。但是,无可讳言,沈艾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歧异。如果说,在作品所反映的特定领域方面,在作品的美学风格方面,沈艾两人还有逐次递减的“同”的话,那么在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上,两人则暴露了更为深刻的“异”。沈从文是个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追求;而艾芜尽管在艺术上别开生面,但在价值取向和文学观念上都深受左翼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8.
莫言、阎连科一直都是面对乡土而执著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民族和土地的热爱和关注,他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为了生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人”身上。他们的小说总是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本文对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阎连科的《丁庄梦》.两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种叙述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9.
辨析 "丁玲信 " 事件对鲁迅与沈从文的影响,及其后的微妙关系和相互评价,揭示鲁沈精神性格相通处与美丽处.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和沈从文是二十世纪具有未来价值的文学大师,他们都致力于激活人性的优质以改良日渐式微的社会.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两人在追求方式、表现方式上,在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及与此相应所形成的宗教意识上,又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汪曾祺的业师,在小说创作背景的取向、人本理想的寄托、散文化的风格等方面,汪曾祺和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随着人们对沈从文研究的不断深入,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价值也不断得到发掘,对汪曾祺的理解,至今仍没有得到深入的开掘和全面的拓展。通过与沈从文的比较,我们对汪曾祺能看得更清晰一些。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评价庾信作品时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后又屡屡用"老成"评价他人的文学作品。"老成"体现出杜甫的文学审美观念,也是杜甫作品努力追求并达成的艺术高点。溯源"老成"一词词义,结合历代文学批评家对"老成"的理解,分析杜甫后期作品,发现"老成"一词既有"穷而后工"之意,也有"宏博渊雅"之内涵。  相似文献   

14.
走向学术化的文学批评--苏雪林文学批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现代独一无二的女性批评家,苏雪林的作家作品评论带有鲜明的文学史色彩,加上周详细致的分析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她的文学批评具有了学术的品格.在广泛的比较中准确地揭示批评对象的独特风格是她常用的方法,飞扬的文采又使她的批评充溢着美的气息.但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的倾斜,又造成了她的某种偏见和失误.苏雪林是一个值得后人认真阅读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15.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7.
“四萧”对文学政治功能的重视,同儒家诗教有着明显的血脉联系,他们在继承其基本内涵的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与传统“风教”论相比,他们的观点蕴涵了两大新的指向:一是把政治功利的载体主要限制于儒家典籍,而非纯文学作品,二是推崇“风教”的“修身”功能,从而与社会兴衰治乱的主旨有所偏离。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进入新的编写重构期,“现代国家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国文学史观”及“民国文学机制”等是其间引起较大关注的建构理念。在众多建构理念的研讨中。人文史观或人文视角不应该是被漠视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属性规定着人文应成为决定一部作品价值和入史地位高低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人文史观摆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已有史观线性思维的局限,具有更强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那纯美景色与自然人性的热情赞颂与理想化描摹,丰富了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整体内涵。此外,构设“湘西世界”体现出的批判都市文化弊端的主题也对文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此可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湘西世界”进行考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