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可通过标志性建筑、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聚落装饰、参考性环境因子等六个识别性要素对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特征进行识别,进而构建徽州民居景观基因要素识别系统。牌坊、宗祠、水口园林是构成徽州区域传统聚落景观的主体基因,功能地位最突出;马头墙、天井可作为其附着基因和徽派民居景观的主体基因,较前者功能地位居次;它们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聚落景观的内在特质及其外在特征的形成机理,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对通道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标志性建筑物、主体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其他景观要素等识别性要素对侗族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识别与数字采集研究,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以中心空间为主要识别特征,标志性建筑物主要是鼓楼,主体公共建筑则包括风雨桥、寨门、戏台、萨坛等。这些景观基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共性与稳定性,同时受到聚落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景观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传统聚落主要景观基因的提取,对于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景观的文化特征,识别与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景观基因,进一步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探索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资源与构建生态文明战略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内容体系创新与实施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在深入分析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所具有的环境意识特征和所体现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的基础上,明确了景观基因的环境教育内涵,分析了景观基因对古代环境生态观的传承、认知与体验功能。在前述基础上,本文就实施以景观基因为特色的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做了探讨。该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将我国传统聚落所体现的生态环境特征纳入到当前的环境教育内容体系当中,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客家聚落景观丰富多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生存危机.本文从行为地理学角度出发,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客家聚落景观感知面临视觉迷失、听觉迷失、触觉迷失和灵魂迷失,其根源既有景观基因的流失和传承主体的更新等内因,也有城市聚落文化的冲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外因.要重塑客家聚落景观感知,就必须注重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并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相似文献   

5.
旅游感知是了解旅游者行为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开展游客的旅游感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南岳古镇为例,针对游客开展问卷调查,论文通过专家打分法构建判断矩阵,运用 AHP 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计算,从而分析游客对南岳古镇景观的感知特征。结果表明,游客对“寿”文化和“佛-道-儒”的宗教文化的感知较好,对其他文化因子的感知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南岳古镇历史久远,具有封禅、祭祀、商贾等传统文化特征,是佛、道、儒三教共存之地。根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及其GIS技术的研究方法,标示和识别了南岳古镇景观的基本文化特征。研究表明"寿岳文化"是南岳古镇的主体文化基因,也是千百年来驱动南岳古镇不断发展的主导文化因子。此外,茶文化与佛、道、儒共存的宗教文化特色也是南岳古镇重要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徽州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传统乡村聚落文化.这种聚落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术的影响,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对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是人类聚居首要的物质基础,是聚落得以传承的资源宝藏。当今景观地域特色丧失、景观趋同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促使景观异质性、特征性增加。以川西北地区居高山河谷的羌族传统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透视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阐明羌人通过"环境感知——景观适应"的生活方式,表达其质朴的审美思想,构建了人与环境亲和统一、和谐共存的空间典范。挖掘川西北羌族传统环境观念与景观适应方式,可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古聚落,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极富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值得深入挖掘,大力开发.1聚落一词,初见于佛经,原有“固定于上”的意思,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亦常有记载.如《汉书·沟洫志》曰:“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概除都市之外的村落、民居、集镇,均可称为聚落.存在中国广大乡村的古聚落是中华各族人民聚集生产、生活的最初形式,是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演进和历史文化长河中已形成的,存在着固有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乡村古聚落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目前不断发掘的乡村古聚落看,有始建…  相似文献   

10.
刘传龙  冯艳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56-57,63
在城市边缘区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乡村聚落逐渐变成了城市聚落。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的城市建设力度,聚落景观对自然景观的秉承以及地方历史信息的传达都有所区别。基于这个主题,以安徽省滁州市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为例,论述了2009年以后的城市边缘区聚落景观内容、形式的变化,从生态的角度体现了对地带性植被的运用、原有场地的尊重,从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延续、历史文化信息的表达,并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以期为以后城市边缘区的人类聚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化与构建——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每种文化景观都表现出特定地域文化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延续。文化景观中文化史层的研究对当前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和构建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大连市为例,探讨其文化景观演化的轨迹并提出了保护和构建大连市城市文化景观的思路和对策:突出"西洋建筑"城市文化景观特色,加强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旅游功能;合理修缮旧建筑、理性规划新建筑,构建和谐的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重视大连市文脉传承,构造协调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兴市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倡导的城市发展方向,文化景观建设是文化兴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丘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商丘文化景观的创意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丰富的营养。要全面、系统的开发商丘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文化品牌与文化景观,就需要在总结商丘市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商丘文化景观品牌进行科学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的文化品牌进行具体的视觉创意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商丘文化景观的科学规划与长远发展,才能实现商丘经济与商丘品牌文化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校校园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教育功效进行分析,得出校园景观不仅是师生们工作学习的硬件环境和实践场所,更重要的是存在文化教育功能;校园景观是进行思想、行为、感恩、环境等教育的良好载体,在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文章提出了发挥学校的校园景观教育功能的原则和措施,建议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它为高校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4.
原真性是文化景观的本质属性,文化景观旅游的本质是将原真性,也即本土化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业.经济全球化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发展的同时,全球化元素注入到文化景观.目前对文化景观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与内涵、影响机制、旅游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其中,文化景观旅游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化过程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文化景观旅游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目前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重工业城市景观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城市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重工业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桂林以其2100年的丰厚历史底蕴及喀斯特山水文化成为该市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人数的增多及少数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使得喀斯特文化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调研得出桂林喀斯特文化景观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提出了喀斯特文化景观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其兴起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与儒、道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山水画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充分体现出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和深邃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将GIS技术应用于文化资源管理(CRM)主要集中在田野考古、遗产数据库、登录文物信息系统等方面,从它的应用现状和一些成功案例中得到一点启发,再结合我国传统聚落景观管理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GIS应用于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和管理的几个应用方向:资源调查和清单管理;保护规划的编制;日常监管;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与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9.
文化景观的营造与保护是城市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应重视文化景观的营造和保护,以提高城市经营的总体效益。以姜堰市为例介绍了姜堰市文化景观营造与保护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