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任波 《声屏世界》2004,(6):26-26
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媒体在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媒体的眼球争夺大战中,新闻更加重视贴近百姓.重视对百姓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即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反映人的活动,尊重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第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发展,寻求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第三,重视精神、文化的传递与沟通,提  相似文献   

2.
阚洪欣 《青年记者》2007,(12):30-31
什么是好新闻?如何选择新闻素材?衡量这两个问题的标准确实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一切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郑瑜 《军事记者》2005,(4):18-20
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是指新闻工作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行为和精神境界。新闻职业性精神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工作尊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以我所能、奉献大家的服务意识.它的核心内容是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人文精神的营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方胜华 《河北科技图苑》2005,18(6):35-36,26
信息服务中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为读者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应以尊重读者、关爱读者、方便读者为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人性化的读书环境,信息服务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刘影 《新闻记者》2006,(2):35-35
“希望新闻学”提倡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这本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人文立场,即新闻报道的底线应构筑在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具有双重立场:人文立场要求记者具备人文关怀,职业立场需要记者准确快速、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在激烈拼抢新闻时,这两个立场常常难以取舍和两全,如何平衡媒体责任和社会良知,这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强 《视听界》2002,(2):25-25
站在人文关怀的基点上,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于传播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悖论:一方面,社会新闻的表现重心毫无疑义是芸芸众生;另一方面,社会新闻却对最普通的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漠视人的生存意义。这种悖论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7.
季萌 《军事记者》2004,(9):19-20
问答式新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新闻写作形式。近几年来,这种形式在我国报刊界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问答式新闻这种写作形式主要服务于专访这种新闻体——采访对象专人,采访内容专题.采访角度独家,也经常用于报道多人对一个问题的探讨,问答式新闻一般分为明显问答式、隐蔽问答式以及多人问答式3种。  相似文献   

8.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年10月举办的“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传递出若干国内新闻评论发展变化的新信息。其中一条信息指出,当前新闻评论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强化了“人精神”和人关怀的功能。可以说,这种新功能是化传播界包括新闻传播界对当今大力倡导人精神趋势的一种反馈。要求尊重人、关怀人、爱护人、“以人为本”的人精神的高涨,  相似文献   

9.
论修养     
尊重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采访者,准确地反映当事人的言行,等等,都是这种尊重的表现,毋庸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对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方,尽可能均予采访,也是尊重当事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一点有时却被某些新闻工作者所忽略。 对一些涉及多方面的新闻事件,有的同志往往以“事情已弄清楚了,不必多此一举”,“那是批评对象,何必跟他纠缠”,或其他理由,有意无意地在采访中回避某一方。且不说不向有关方面采访能否把事情弄清楚,是否该批评、批评到什么程度的结论应产生于全面调查之后,即使事情真的清楚了,还有一个尊重当事人的问题。不采访当事的某一方,不给他陈述的机会,谈何尊重?就是某人该批评,也不能剥夺他讲话乃至申辩的权利,因为尊重其权利不等于肯定其意见。而忽略这一点往往是一些报道程度不同地失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三昧》2005,(1):1-1
在近年来国内进行的各种职业评价调查中,新闻’业都处于较高的职业位序。新闻工作及新闻从业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声望及社会尊重,当然同新闻职业的某些“先天优势”不无关系,但同时更说明,我国广大新闻工作勤恳努力的工作业绩,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相似文献   

11.
李红 《新闻前哨》2006,(9):47-47
一、情感美 民生新闻来自生活,内容多是百姓生活的话题。因此,民生新闻标题应当具有情感美,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走进采访对象内心,体现对采访对象的人关怀,是编采人员对采访对象的情怀,并以这种情感与观众进行心灵交流,让观众情感得以升华。二是通过鲜明的观点对市民的生活进行具体服务和引导,体现的是传对受的关心、关怀与关爱。  相似文献   

12.
1996年9月25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成为我国新闻界的当务之急,也就促使我们重新去审视和研究当前新闻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尤其是新闻写作问题.思维.是心灵之光.新闻运思,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我们不妨以新华社与美联社作为标本,来一番历史的追寻与文化的沉思,对中西新闻的写作思维特点进行一次剖析性的比较,以期充实和发展我国的新闻写作.一、历史的追寻——寻找思维差异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的人文关怀,就是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在展示给读者的时候,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关注、尊重和维护,以及在情感上对人的关怀和理解,这就要求从新闻的采写、编辑到版面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平民的视角和普通市民的所思所感为出发点和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界以禁止有偿新闻活动为突破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行业文明新风的活动正在深入展开。迄今在新闻传媒中明显的有偿新闻已得到有效的抑制,但还有一种介乎新闻信息与广告之间的隐性广告式信息仍然混迹于新闻版面之间。笔者认为在禁止有偿新闻的实践中,对这种现象有必要辨明真伪,引起人们的注意,与之划清界限,决不能让一些变相的东西蒙混过关。究其历史,广告或信息在我国新闻媒介中已存在了十多年。80年代末曾有人给它命名为“广告新闻”加以肯定。所谓广告式信息,是指那些把广告和新闻信息一锅煮的经济信息(包括产品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公司要想在互联网上成功,就一定要尊重用户体验。
  什么是用户体验?我认为,用户体验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体验,肯定是特殊、不正常的,在用户的预期之外。体验要像拿针刺一下,或者踢一脚,让用户印象深刻,才会形成一种口碑。  相似文献   

16.
蔡雯 《传媒观察》2007,(7):5-5,7
新闻策划有两种,一种是对事件性新闻的策划报道,另一种是对非事件性新闻的策划。在后一种情况中,新闻策划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策划,将它放在特定的(即现在时的)坐标系内,使之具有时新性,旧闻变新闻。新闻策划被看作新闻出新的“魔棒”受到报纸编辑的重视,各个报纸纷纷兴起“新闻策划”之风。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新闻策划范例,  相似文献   

17.
以智能传播拓宽正面宣传之路,以智库建设延展社会“智治”之路,以智慧服务助力“互联网+”传播之路。“浙江在线”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就“新闻网站还是不是宣传主阵地、有没有智能化发展、能不能担负起主流责任”的时代之问作出了肯定回答,也为主流新闻网站的开拓创新之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田霞 《军事记者》2005,(5):33-34
在媒体改革的浪潮中,新闻传播之快、之广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加宽泛和相对自由的空间。创新,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新闻改革的时尚用语,也实实在在地支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决定着其行动和实践。但是,在新闻改革中并非追求与众不同就是创新,或称其为新闻精品。我们在新闻改革中必须有传承和扬弃。要始终关注读,关注读与作之间的互动性,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或追求一种贯之始末的新闻理念,即努力构建新闻的和谐,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彰显军队报纸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马良柱 《新闻前哨》2002,(11):11-11
新闻记者是受社会普遍尊重且竞争较为激烈的职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记者的考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素质及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作品的写作、拍摄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容易忽视其性格特征,以致造成选人失误。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新闻记者,除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语言文字基础、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创作能力外,还应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记者性格的影响。笔者在20多年的新闻采编及10多年的新闻管理工作实践中,深感两种性格十分有碍记者的成长。一是过于腼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人:性格内向…  相似文献   

20.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新闻美学应该定义为研究新闻学的科学,新闻之美则是以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传播新鲜感强的新闻.新闻的超越之美,是基于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和客观创造规律的基础上,对新闻的内在价值和其社会影响进行的客观分析所创造出来的美感.这种创造规律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融合了新闻学研究中的新闻的写作体裁的基本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新闻实例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结合分析,探究新闻之美的超越之美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