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功夫在诗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均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所言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意;身为新闻人若想承担起党和人民“耳目”与“喉舌”的责任,做到不辱使命,立业兴邦,就必须“强身健体”,苦练内功。做到厚积理论功底,薄发正确立场;厚积专业功底,薄发精品佳作;厚积道德功底,薄发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2.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八期“通讯员经验谈”专栏里的《博观约取抓其特点》一文已在今年第五期《新闻与成才》杂志上发表过。我们觉得作为一个带有“新”字刊物的贵刊,应尽量避免刊用已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作为读者,总希望自己喜爱的刊物多登一  相似文献   

4.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都能发现,随处都能捕捉.记者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没有主动抓新闻的意识,就会四顾茫然,眼中无物,也就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新闻“贫矿区”的记者,我曾为“无米下锅”而苦恼过、焦虑过,也一直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我一直磨砺自己的新闻敏感,观察社会、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也确实抓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博观约取,意为知识积累得越多,精选使用的知识基数就越大,产生出的文章质量也就愈高。作为一名基层报道人员,其知识的深浅与稿件质量和刊稿率有直接的关系。知识越渊博,就越能得心应手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这方面我的体会最深。记得还是刚开始学爬格子那阵儿,不知五个“W”为何物,仅凭自己的一股热情和一时的冲动,信笔涂抹了几十篇自以为满不错的稿子,寄往新闻单位。可是一年过去了,报刊上连个火柴盒都没见着。于是,我便给报社的编辑去了一封长信,可笑地问为什么不用我的  相似文献   

6.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8.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9.
记者与新闻,恐怕是最闹不得别扭的。但记者只能根据客观事实采写新闻,如果记者错三隔五地制造“新闻”,那就会成为别人闲聊的笑柄,可惜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双腿,深人工作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显然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11.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并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写出文章来。开初,我搞新闻报道,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的材料也不少。但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分析、筛选,或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写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免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反映了记者在思维方式的差距。毋庸置疑,记者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形成便成就了记者的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要求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善于“同中求异”,使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魅力。而得力于这种思维方式,记者就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社会各种公仆中以报道为天职的一种。记者的工作与人格当然应当受到尊重。但追求无冕之尊,自居宾外宾、客上客,稍微招待不周就还以颜色,表面要抬高自己,实则是自我贬损。当然,社会上那种“记者不到不开锣”,甚至花钱买报道的风气也实为对记者的溺害和对新闻事业的玷污。 记者的发令枪应当是新闻(不管这新闻发生在工厂、农村、井下还是战场),而不应当是(起码不应完全是)请柬。请柬后面有新闻,但大量的新闻面前无请柬。记者应做“新闻记者”,而非“请柬记者”。手持请柬而去,带着现成的稿子而归,永远造就不出一个出色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曹瑞林 《新闻前哨》2007,(8):103-103
曹瑞林在2007年第7期《新闻战线》发表文章说,当前有人公开主张:“新闻,条件是‘新’,它不新,就不叫新闻了。就是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要保证让公众了解。而有时,为了保证这种追求‘新’的公众的知情权,记者只能对他所见所闻的观察作出判断,而无法要求他像一个侦探或警察一样把整个事件调查透彻,确认无误后再拿出来发表。也就是说,要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  相似文献   

16.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的新闻宣传工具中,广播以其传播及时、迅速而见长,又以转瞬即逝、不能细读而逊色。作为广播记者和编辑,应该在新闻的短、新、快、活上下功夫,扬独家之优势,补自身之不足。新闻要短,就需要“要言不繁,提要钩玄”,做到短而充实,写出“新表现”。列宁说,如果已经是常见的、明显的、群众已经很熟悉的现象,虽然主题重大,“也只能几行、用电讯体裁”去写那些“新表现”就可以了。有些新闻一写就长,就是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报纸的科技记者不好当。因为越是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往往越是尖端,表述起来也就越是复杂。判别成果水准的指标,总有难懂的概念,乏味的符号与数据。因而,想把一些成果介绍给社会,总要时时与“枯燥”作战。但我们记者又常常容易宽容自己。有一种说法:由于科技新闻本身的特征,不但对记者、编辑提出了文化素质的要求,同时对读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要求。因而,科技新闻只能是少数人感兴趣,这是它的“自然属性”之一。“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更有人认为,科技新闻不过是一种“信息”,并不需要所有人关心,只要满足“有关人”的需要就可以了。新闻学告诉我们:新闻的价值为受众的“共同兴趣”所左右。那种枯燥乏  相似文献   

20.
无意第一     
无意中,今年我竟在新闻界创下了两个“第一”:第一位登上帕米尔高原祖国西疆最西哨的女记者,这是站在边境线上才得知的;第一位直书当代正红正“火”名人之弱点的记者,这是新闻理论界一位前辈问我那篇《再看陈章良》“创意”时才得知的。 虽说记者当有“第一”意识,新闻就重是否“首创”,但我确是无意自己创第一。盛夏,选拔京城10名中小学生组成“帕米尔高原探险营”,同行大都说我“疯了”:千万里行程,你能保证无空难、无车祸、无天灾、无人被偷被抢被袭击被……你搞这项活动挣不到“回扣”,出不了大名,也不可能滞洒浪漫走一回,更甭想由此而升迁……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