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资源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它使得用户可以得到网上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并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命"的出典子厚  相似文献   

2.
杨林  李宝丽 《大观周刊》2012,(10):31-32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写入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结合课程本身特点,可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三方面浅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介绍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必然性;其次,阐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最后,帮助大学身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就是依托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文本、声音、图片、影像等综合手段来实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兴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的方式丰富多采,形式多样。从传播方式来看,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之分,电子邮件、bbs网上论坛等是其代表。此外,网络还和很多传统的东西结合,形成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新概念。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1106份抽样问卷调查,从互动传播行为的角度对网络新人类进行细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网络新人类的互动传播行为可分为:社交行为因子、认知行为因子、娱乐行为因子、展示行为因子、原创行为因子.基于五种互动传播行为,本研究将网络新人类细分为:信息人、玩乐人、关系人、舞台人、创新人.其中创新人所占网络新人类人数最少,但其互动传播行为最为活跃,也是未来网络世界的最强推动者与变革者.正处于正规教育阶段的网络新人类,其广泛使用的互动传播行为对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开放互动的网络课堂、团队网上协作作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授课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及高校图书馆职能角度出发,讨论学位论文在高校校园网内传播的合理性、可行性,认为网上提交学位论文是呈缴制度的体现,校园网内传播学位论文是图书馆管理手段的进步;从网络传播的意义与价值角度看,学位论文网络传播是对作者利益的一种保护.  相似文献   

6.
作品的网络传播和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因特网催生了著作权人的“网络传播权”  因特网的发展 ,催生了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 ,即将数字化作品放到网上 ,由上网者根据需要选定某些作品 ,并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 ,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在终端计算机上浏览、阅读、观看、聆听这些作品。由作品的网络传播而衍生的一种新的作品使用权即为“网络传播权”。网络传播一方面提高了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效率 ,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另一方面 ,又给侵权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对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合法的传播者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 ,与网络传播有关的侵权案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京平 《中国广播》2012,(6):85-85
近些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在造福社会的同时,网络也因其发言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质,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灾区”。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谣言在网上泛滥,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冲击。打击网络谣言,净化舆论环境,不给谣言任何传播的阵地,已经成为一种坚定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8.
网际网络——第五种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国家的地域界线已不再是阻止传播的因素,传统的国际传播概念已发生了变化。由于因特网的逐步普及和广泛应用,形成了网际网络,被人们所称的第四种媒体,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网络传播出现了。特别是近一年来,网上用户激增,而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首先在网络上传播,再迅速占据全球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成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没有网络,也许这些事件只是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但现在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如以下三个事件,被认为是最具有网络传播效应的。一是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调查克林顿“性丑闻”的报告在网…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互联网等新媒介已触及到人类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网上读新闻、网上查资料、网上学习、网上娱乐、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就医、网上恋爱……所有这些网上的实践活动正在建构着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网络文化。除了创造文化之外,互联网也在传播人类已有文化。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符号和传播媒介相关联的,历史上每一次媒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多数网民,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的舆论强势,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多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满足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网络传媒人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长为一种力量强大的新媒体,网络传播,尤其是网上新闻类信息的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因为这是它影响受众、影响舆论的最直接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当代传播》2008,(2):41
公安部等13部门从1月起在全国展开整治网络秩序联合行动,互联网上设置的偷拍、露点、走光、成人文学等栏目将全部清除关闭。 网上招嫖成重点打击对象 此次联合行动,各部门将重点打击四类对象:一是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大量传播淫秽信息非法牟利;二是在境外开办淫秽网站向境内传播淫秽信息、发展会员;三是组织网上淫秽表演和进行网上招嫖;四是从事网络诈骗、盗窃、赌博和销售违禁品等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16,(4):6-7
@尹鸿: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我个人认为,当今电视必须符合网上扩散性的传播需求.电视传播应从过去一次性信息转变为再生产性信息. “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发展,有5个关键词:第一是“粉丝”,广义的“粉丝”.为什么有“粉丝”,就是因为网络的特点,信息只有在网上更流通.同样一个节目,在不同的网站传播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第二是话题性,在网络传播中,一个信息没有价值,但是集合在一起的信息有价值,这个话题性,就是互联网特别重要的传播途径.第三是争议性,在传播中也非常重要.第四是口碑,好的口碑,推动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进入了家家户户,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上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人们在网络中获取多样化的文章,突破了传统的对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地阅读。网络文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阅读类型,由于其方便阅读、及时更新、传播的途径多样性,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便利。网络文学能够促进文学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同时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荣辱观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透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阐释了在荣辱观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知识育人职能,并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互联网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至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E-mail、聊天系统、BBS、网上论坛、同学录、在线游戏……人们越来越喜爱并依赖于通过网络提供的这些新方式进行交流,网络为人际传播活动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作为政府网站就必须认真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四个有利于”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始终以时代主旋律占领这一重要阵地,使其更好地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努力争当传播网络文明的表率。  相似文献   

18.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9.
<正>21世纪以来,网络得到飞速普及和发展,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流言也搭乘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了大量传播,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言。本文将简要分析网络流言的成因。一、网络提供流言传播的温床(一)匿名传播网络流言是通过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网络介质传播的,普通网络用户通常匿名使用这些网络介质。1993年,《纽约客》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漫画——"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就是网络匿名  相似文献   

20.
田野 《东南传播》2010,(10):63-65
网络专业论坛是近几年在网络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参与其中的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群体传播的模式与机制也与普通群体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分析"排球在线"网络专业论坛这个案例,分析网络专业论坛中的群体的特征与群体传播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