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钱锺书先生以读书多、学问大,震铄当今学术界,但他的个人藏书却很少,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平时闲看介绍钱锺书的文章,关于其藏书的描述确实比较少。有的朋友根据一些照片推测,有《十三经注疏》、《通典》、《佩文韵府》以及校点本"二十四史"。这些都是常见常用书,不是什么秘笈。不过,我们有时也能凭借一些极少而可靠的信息推测钱锺书家藏的秘笈。例如《谈艺录》第五十五则"箨石言情诗"品评清代诗人们的悼亡诗,最后提到乡邦先贤邓濂的《断肠词》时说:"石臞尝录此诗寄谭复堂索序,手稿  相似文献   

2.
李清良新近发表的文章认为:钱锺书的"诠释循环"对西方诠释学虽有所借鉴,但更多的是"不谋而合"、"不期而同"的"冥契暗合",这种"借鉴"只是"提法"即命名上的,至于实质内容,则是钱锺书从自己的学术旨趣学术经历出发而形成的,与西方诠释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钱锺书"并不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非常熟悉西方阐释学"。因此无论从钱锺书对西方诠释学的了解程度进行反面印证,还是从他自己的学术旨趣学术经历作正面推论,都不能证明钱锺书自己形成了"诠释循环"方法。钱锺书的"诠释循环"是他有意识地借鉴西方诠释学理论发展中国传统诠释方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陆灏在《默存先生》 一文写到初次拜见钱锺书先生时的情景: 先生热情接待, 问陆的年龄, 答说二十八岁, 钱先生幽默, 马上回应: "奥斯卡·王尔德说过, 天才也不如二十八岁."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三则“五四”时期的轶事,令我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一则是关于林语堂先生的,据说他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时,期末考试不出试卷。考试时,他拿着学生的花名册一一点名,被点到名的学生一站起来,林先生就可给出成绩。几年下来,学生们都心悦诚服,没有人提出过异议。第二则是关于钱锺书先生的,当初他报考清华大学,语文和英语几乎满分,但数学只有15分。清华的校长犯难了,录还是不录?不录吧,这个学生分明是语言天才;录吧,他的数学太惨了。但最终清华还是破格录取了钱锺书。钱钟书大学四年,不但扬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而且敢于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甚至发“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之论。但吴宓先生却对这个狂妄的弟子给予极高的评价,甚至将其与陈寅恪相提并论。第三则是一个对联故事,据说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国文考试是一篇作文,另附陈寅恪校长所出对联小题,上联:孙行者。全校师生兴趣盎然,所对下联五花八门,但都不如人意,有一位考生对出:胡适之。天机超逸,流转自然。陈校长不无叹服地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全行。这个考生后来果然成长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是钱锺书全部学术活动的重心所在,而这方面的成果在钱学研究领域较为单薄。钱锺书"谈艺",热衷谈"什么"?喜欢"怎么"谈?"何以"这样谈?这些批评学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在文学批评学的视域下得到更清晰的显现,这对于深入揭示钱锺书学术研究的观念、维度、取向、策略及方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钱学研究的新成果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正>李伟杰先生的近作《说语弄文》,收录"说语解惑"、"弄文写真"、"纪实酬唱"文章共74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李伟杰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研的历程、成就与特点。正如省教研室秦训刚先生所评赞的,他"结缘语文",幼而好学,长而选择它作为毕生之务。后来做语文教师,教而优则研,做语文教研员,始终追逐语文梦。不仅如此,他的生命表达形式也常常是语文的,这一点从他对写作的兴趣上面可以得到印证。工作场景,山川游历,亲情挚爱,师友交游,宴饮谈聚,都可以成为他表达的素材,或  相似文献   

7.
王财贵先生是时下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比填鸭式教学更进一层的"填牛--反刍"理论,提出0~13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的理论,提出文化教育与科学教育应当使用不同方法的理论,提出了儿童读经教育的六字教学法"小朋友跟我念"(又被称为"六字箴言").这些"理论"都是儿童读经运动获得"正当"存在的理论根基.在此我想对王财贵先生提出的文化教育与科学教育应当使用不同方法的理论提出商榷.(由于其它几个"理论"我已另文讨论过,[1]这里便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8.
由杨绛先生亲自精心整理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影印版20册近日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在今年杨绛100岁生日的前一天将该书送到她的手上。影印版《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展示了钱锺书先生自1930、1940年代至1990年代各时期中文笔记的原貌。这些中文手稿被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按时间顺序编为9本残页、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3000种以上中文著作及少量外文著作。笔记内容不仅包括了《诗经》《论语》  相似文献   

9.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不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读者对它们只能起厌倦的感觉,不敢作厌倦的表示。”①这大胆的言论,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和境地。笔者多年前读《西游记》、《源氏物语》,触目皆是的冗词冗句,不堪卒读,这种烦恼,“更与何人说”?但钱锺书先生作为“读者”,他不但敢作“厌倦的表示”,而且还“著诸竹帛”,公之于众了。例如贾谊的《过秦论》,那真不愧是“西汉鸿文”了,可那开篇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不正如钱先生所说的,是“词肥义瘠”②吗!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就已发表的看来,主要是以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不迷信钱的钱锺书"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学界泰斗钱锺书,自然是绝顶聪明之人。可是在学问之外,生活中的他却满身书生气,明明买了贵东西还自以为便宜。当别人点明他受了骗,他却辩称自己通晓人情世故,一副不服气的样子。钱锺书每次上街,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回宿舍了。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1.
以钱钟书的悲剧观解读《烧马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传统中国是否有西方意义上悲剧这个问题,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还对《红楼梦》等一批文学作品的背景性进行了解读。钱锺书先生的看法是由于道德传统的差别,传统中国并没有西方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并提出了自己的背景观。本文尝试以钱的这种观点对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进行分析,以彰显钱锺书先生的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2.
《管锥编》对《太平广记》的论述共二百一十三则,充分体现了钱锺书先生博采群书、视野开阔的治学特色。其中第三十八则,借由《天平广记·鸠摩罗什》篇发端,详细论说了"绩师空织"故事的起源与演变,以及"二西"一词的真正含义和使用中的误解情况,论说层层推进,精彩纷呈。兹就《管锥编》中论述《太平广记》的第三十八则,探究钱先生举一反山、全面贯通的治学方法以及学习其对材料的梳理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正>钱锺书先生的文章多以幽默的语言为外衣,包裹着他的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令读者初读眼前一亮,咀嚼回味之后,更觉其高明。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幽默小品文盛行之时,钱锺书先生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说笑》(节选),以求从中窥见一斑吧。  相似文献   

14.
"围城"困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国人所知的"围城"源自钱锺书先生的名著.钱先生之<围城>则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相似文献   

15.
《快乐阅读》2013,(17):76-77
钱锺书的"书痴"生涯钱锺书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而读书完全出于喜好,"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渐次吃完"。钱亦喜读诗歌。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钱锺书先生在译学理论建构上的贡献日渐引起国内学界关注,一批研究钱锺书翻译思想的著述相继问世。本文基于文献检索法,从发表年份、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方面概述了2000-2019年国内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现状,指出钱译研究尚存挖掘不够、视野狭窄及"碎片化"态势严重等不足。文章认为,构建科学系统、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方为钱译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这一形象的解读,历来争议较大。李何林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①曲辰则认为作品中"对寿先生的描写丝毫没有恶意","仅对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讽刺"。②张硕城认为"先生""有点旧书生的迂腐,  相似文献   

18.
诗文有一篇之“眼目”.一经点出,就能对此文或此诗一眼看到底。有的诗眼目十分分明,如陶渊明的《止酒》,眼目是一“止”字。此诗不仅题目有一“止”字,诗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点明题意即停止饮洒:这种诗乃游戏之作。以文而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历来为人传诵。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一“不”字。钱锺书先生的《管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散文将"造艺意愿与学术研究"打通,其幽默的外衣内包裹着一颗智慧的灵魂,是一位旁观者在人生边上的"眉批"。演讲稿《谈中国诗》即是其中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艺随笔,须将之放在钱锺书散文中考察,并与其学术思想联系起来,方可得出正解。课例《谈中国诗》谈谈钱锺书散文教学及其存在的问题。钱锺书作品教学虽然任重道远,但钱锺书不可缺席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20.
五、“别材”说是针对苏黄广积诗材、“资书以为诗”而说的“别材”的材,指诗的材料而言,我们在《贡献》一文中,详细论述到了。宋人好谈诗材,这在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和《谈艺录》中已经再三谈到,可惜他没有把“诗材”和“别材”的材结合起来谈,当其论述别“材”时,仍以“材”为才调、才气。吴承学同志把他的《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一文寄给了我,他认为严羽“别材”的材,就是宋人争论的“诗材”的材,申成了《贡献》一文的看法。但是他又认为他的“这种解释和传统对别材的解释,并不矛盾”,“而且彼此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又和我们的看法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