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与来势汹汹的"公民新闻"竞争受众有限的注意力,电视媒体的重点在于运用自身独特性去战胜对手的不具备。深度报道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化主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优秀深度报道出自精心策划,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经济题材的特点和电视新闻特点之间存在着“难以通俗和必须通俗”的矛盾,因而电视经济报道处于“难以深入和必须深入”的尴尬境地;而对于观众,则出现了“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局面。经济节目已经成为提高整个电视新闻宣传水平的一大难点,而作好电视经济节目的深度报道更是难中之难。如何提高电视经济节目深度报道的水平已成为重要课题。电视经济节目的深度报道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电视深度报道的相应特征: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凭借声画形象,准确交代新闻背景,探究事件因果关系,恰当分析相关问题,透过…  相似文献   

5.
汤铭 《新闻传播》2010,(7):132-13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资源日益丰富,作为电视媒体及电视新闻,要积极适应市场和受众的需求,深度报道就是电视新闻中最重要的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对如何做好深度报道进行深入探讨,为新闻工作者更好地运用和把握电视深度报道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评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逐渐在电视荧屏上出现并广泛流行的一种电视新闻节目。既然称之为新闻评论,节目当中蕴涵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当然是最突出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报道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还要报道出新闻的外延,这包括新闻为什么发生、新闻事件带来的启示及解决办法。这种集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于一体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产生以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效应震动了电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内地多将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混为一谈,并深陷困局.本文论述了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必然性,认为节目形态是目前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解困的关键;双方论辩节目形态是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是其他节目所能够代替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一度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鉴于此,我们对电视新闻节目深度报道中遇到的困境,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深度报道,在本文里给予阐述,旨在为深度报道提供指导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笔者分析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旨在通过对电视媒体和报道方式的探讨以了解、认识电视深度报道的实质,以便介绍在今后的电视新闻工作中更好的运用和把握电视深度报道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佩佩 《东南传播》2012,(1):143-144
目前,电视综艺节目竞争激烈,种类繁多,而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运用悬念以提高节目的趣味性,争取观众。悬念最早是运用到电视剧中,后来被借鉴到综艺节目创作中。悬念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有四种主要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分别是在节目中巧妙设置兴奋性悬念、利用主持人布置悬念、利用字幕、利用声画艺术等。悬念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效果良莠不齐,节目制作者应该恰当地运用悬念以避免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而电视综艺节目要想恰当地运用悬念达到预期的效果,节目制作者要注意使悬念为内容服务,注意丰富节目的内涵,并选择适当的节目素材来制造悬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闻专题节目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通过剖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缺乏深度、枯燥无味等问题,指出讲好故事是做好新闻专题节目的灵丹妙药,并从故事选题、真实、悬念设置三方面给出如何讲好故事的对策,为电视专题节目未来故事化发展之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也是电视的旗帜。它依托新闻事实,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媒体的立场,体现编辑部的观点,教育群众,指导工作,影响社会舆论,在电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在,各地电视台大都开办有电视评论节目,同时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也越来越重视短评、编后等新闻言论。区别于电视评论节目,对电视新闻节目中依托新闻报道来发议论、讲道理的这些短评、编后等体裁,我们称之为电视新闻言论。与报道评论相比,与电视评论节目相比,电视新闻言论自有其特点。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到"六宜六忌"。  相似文献   

13.
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电视同期声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节目主题,衬托现场气氛;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同期声的运用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特点,使观众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促进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感。本文主要从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入手进行探讨,进而帮助电视工作者强化对同期声运用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指运用电视手段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在实践中电视深度报道这一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所接受并得以推广。但到底什么样的报道才是深度报道 ,一般报道和深度报道应该如何区别 ,怎样才能搞好深度报道 ?一、电视深度报道的特性电视深度报道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即必须有新闻由头 ,必须有新闻的基本要素 ,这是区别于其他节目的一种重要依据。电视深度报道必须具备思辨色彩。何谓深 ,何谓浅 ,具备思辨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考查标准。一般报道只注重事件的一面 ,一事一报 ,属新闻动…  相似文献   

15.
王磊 《东南传播》2013,(7):117-119
本文通过笔者亲历主创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经验与思考,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和"视觉传播"理论,分析得出:因电视成为家庭休闲品,其"娱乐功能"最为显著,故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上多下功夫,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获得观众的依赖,保障收视率,从而更巧妙地实现并完善"教育"功能、"资讯提供"功能,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这需要电视新闻人打破惯性思维,向"电视剧"取长补短,在把握"真实"、"及时"两张王牌的同时,于表现手法上充分挖掘叙述效能,运用动态视觉传播规律,架构富有张力的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电视新闻节目由播音员播报的形式.由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的新闻节目增大了新闻信息量,注重深度报道。新闻背景介绍,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深受观众欢迎。目前在一些电视事业发达的国家里都普遍采用“电视新闻主持人”这一模式。在我国,也出现了具有很大影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新闻节目中开始由记者自己来担任的节目主持人,表明我国电视新闻正在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电视传播形式顺应了世界潮流,这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  相似文献   

17.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18.
电视这种媒体与广播、报纸相比,它是一种直观性、形象性媒介;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周日观察》是深度报道节目。这种节目很大部分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完成的,节目的访谈分量是很重的。这种深度报道由于结构复杂、事实情节较多,很容易走入让观众看不懂或很抽象的怪圈。如何使访谈分量很重的深度报道有一张生动的面孔,完全取决于访谈的效果。所以记者的现场采访必须具象化,发挥电视这一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明白了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才能自觉地运用电视的特征,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寻找到形象化的方式,避免虽思想深刻而语言却晦涩、抽象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提供给观众可听可看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朱琳琳 《视听界》2000,(3):28-28
随着电视媒介对新闻评论的日益重视,电视新闻述评这一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新型节目样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正日益陷入一个表面化的误区,即一味追求新闻事实过程的再现,丧失了评论节目“就事论理”的本性。本文将从电视新闻述评的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入手,试图对加强电视新闻述评节目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新闻评论员对绝对多数的我国受众来说,那个不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的人并不陌生,他们经常会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受众来说,电视新闻评论员是一个"在场的不在场",但对电视行业来说,特别是对电视新闻行业来说,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出现,意味着三大转向:一是由单纯的事实提供向深度报道的纵深处继续挺进的转向,二是电视新闻的"人性化"转向,第三则是电视新闻开始寻求舆论领袖转向。尽管前两个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