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必经之路。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薄弱环节,该文提出综合解释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名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分析的大量实践,建立有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解读的有效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陆艳芳 《教师》2015,(10):18
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情入文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释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要穿透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只有对文本有着精彩的充满个性化的解读,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也可能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很多教师也热衷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但是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仍然要以教材为依托.应该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上所形成的多种理解。而目前的文本多元化解读存在着一种泛滥的趋势,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的公开课中,老师们都喜欢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一些公认的优秀的课例,无不是情蕴丰富的文学作品,但是对关于文学作品怎样教学是好课的争论一直是个热点。案例一:孙老师的困惑在江苏省新教材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孙老师上孙犁的《黄鹂》一文,在这堂课上,他用近三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本的内  相似文献   

5.
小说文本的多元解读,既有利于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又利于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拟在界定"多元解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解读过程分析多元解读的意义,并参考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两种核心的多元解读方法,即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法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敢于探异求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认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但现实状况下的文学作品教学却面临着教学参考书陈旧的不利条件,存在着因循守旧的文学鉴赏惯性思维。为此.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应大胆借鉴文学评论的新方法,开拓文学鉴赏新路径,尝试运用人性分析、以意逆志等现代与传统多元视角,审视作品深层次内蕴,发掘作品审美价值,提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品位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近几年,我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  相似文献   

8.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存在着许多模糊美的因素。文学形象本身具有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征,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模糊审美正是利用文学语言信息的隐含性、间接性和解读信息的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对文本进行想象性再创造,从而实现个性化创造力培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解读的"切入点",即文本解读的角度。要想切中肯綮、纲举目张地深入解读文本,通常依据单元教学要求、文本特质和学情,或借助教学凭借确定"切入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过程是教师、学生语文智慧生长的过程。《显隐发微,析疑赏奇——文学作品文本解读路径例说》一文从"显隐""发微""还原""借力""析题""聚合""归真""探奇"等方面寻找文学作品的解读路径,发掘文学作品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特质,并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支撑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叶海云 《教育》2013,(21):44-45
文本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生命对话的媒介,唯有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才有生命对话的可能,才能使阅读教学成为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成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的过程。然而,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加以填补的未定结构。诚如伊塞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  相似文献   

13.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在"通"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可作多元解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文学作品而言,读者文本与编者文本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即便是作者文本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不一定适合以其本意进行教学活动.韩军老师以曹禺早期确认的本意,从宿命论的角度诠释《雷雨》并进行教学活动,本文认为有些“似是而非”,不一定适合十六七岁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本文认为,教语文必须坚持“平民”原则.首先,应该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其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似是而非地片面强调“尊重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功能,忽视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学特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结合作者的写作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兼顾教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当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下个哈姆莱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题。阅读教学进行文本解读时,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无声的语言,但它和有声语言一样富含感情,一样有喜怒哀乐。文本常常出现一些与文本本身有差异的情节或情绪化的语言,这些内容或愤怒,或惊喜,或恐怖,或神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解读,但它的内涵、价值,有时要比文本既定的信息或意义深刻得多。语文教材在选文时肯定会关注文本对学生的导向作用,避免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在课本中,但有些文学作品恰是优秀的作品,似乎带有点滴的“色情”“暴力”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做好引导,让优秀的作品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本诗导写是以常态初中课本中文学作品为感情触媒,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来抒发切己感情的言语实践活动。立足关键词解读、立足诗意点解读、立足诗意"象"解读,将言语实践贯穿其中,有利于陶冶诗情,开发诗思,升华诗理,积淀诗语,抒发切己情怀,张扬汉语的诗性光芒。  相似文献   

20.
徐刚 《文学教育(上)》2008,(12):106-107
细节是文艺作品的细胞,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文章少了细节,就会失去血肉和神采。因此,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实是非常重要之举。在进入文本阅读时,很多教师都把重心放在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处理上,而很少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过认真的品味和涵咏,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中的一大损失。从细节进入文本解读是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便捷而深入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