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简·爱》与《音乐之声》都是被世人广为推崇的艺术佳作。这两部艺术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勇敢,对爱情不离不弃的女性人物。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不同,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探讨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2.
由民歌手龚琳娜演唱的歌曲《忐忑》,是一首在当代流行音乐中极具特色并获得巨大反响的作品。该作品具有诙谐幽默的"喜剧美",呈现出强烈的戏剧色彩。在歌曲表演中多种"表情动作"带来的艺术表现力,促使当代音乐朝视觉化方向发展与延伸。视觉与听觉在感知上的互通是音乐视听结合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情感宣泄的需要,则使音乐"视听联袂"成为了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乐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历代音乐教育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其乐教思想有二,其一,音乐与人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二,音乐对社会和政治的功用。总览《礼记·乐记》全篇,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和价值,并不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儒家的这种文艺观充满了强烈的理性色彩,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乐记》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态,这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时普遍存在。在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经》更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作为《诗》之正经的《周颂》,为周王室在祭祀仪式中所用之诗歌,其大多诗篇就是以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武》、《象》两组诗歌更为诗、乐、舞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陈旭 《职大学报》2015,(2):46-48,41
演唱技术对于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歌剧《红珊瑚》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珊妹的塑造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该歌剧的演唱技巧,对于挖掘歌剧《红珊瑚》的艺术魅力,使歌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好的融合,发挥歌剧艺术的社会功用,推动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始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法国作家纪德的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短小精悍,语言优美,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聆听交响曲般的音乐感受。而读者之所以有这种音乐美感,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而且因为小说的内容与形式都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纪德小说的题目《田园交响曲》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同名,这也暗示了小说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本文将通过音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小说对音乐主导动机的借用两个方面分析文本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是对白居易《琵琶行》的文学解说,再现了浔阳江头与琵琶女相遇的情景和与之相应的诗人天涯沦落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是当代作曲家以元曲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典范之作。该作的音乐风格偏向传统,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作曲家将功能和声、五声化和声、五声调式、戏曲唱腔等中西音乐元素糅合,展现了中西音乐的深度交融。演唱这部艺术歌曲时,可以结合元曲本身的语言特色,适当借鉴戏曲的咬字行腔方法,强调情感细节处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腔的适度结合,能凸显该作品独特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1.
《卜居》当为屈原所著,在《惜诵》、《离骚》之后,其结尾充分发泄难以压抑的愤懑,非“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的来历者是写不出来的。《渔父》最后一句的同情既在渔父而不在屈原,说明其作者应是楚国避世之士而非屈原,且通篇难以见到屈原的创作个性和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伴随着音乐发展的需要而诞生。但当时诗歌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是为配合音乐而作的。乐器作为当时音乐的唯一载体,对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层关系来看,先秦时代乐器的发展与《诗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吹奏乐器到弦乐器,《诗经》的内容发生着潜在的变化,由"雅乐"到"新声",标志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子夜》与《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双璧的两部重要作品。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很有价值。两部作品在艺术视角、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30年代文坛的两种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5.
《意象集Ⅱ》是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意象集Ⅱ》中共包括三首乐曲,分别为《金鱼》、《透过树叶间的钟声》、以及《月落荒寺》。在这些乐曲当中,德彪西通过对创作意识以及手法的大胆革新,使作品体现出了独具个性的价值,彰显了德彪西对和声配合以及声部织体的驾驭能力,彰显了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能够使我们对《意象集Ⅱ》的演奏更加驾轻就熟,进而达到深化与升华《意象集Ⅱ》音乐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但是作为又副册第一人的丫鬟晴雯,是曹雪芹笔下最爱的人物之一,在红楼十二曲中特地写有判词一首《晴雯歌》,在王扶林老师的谱曲下,歌曲《晴雯歌》更富艺术张力。本文通过对歌曲《晴雯歌》的音乐结构、曲词内容和作品意蕴上的简要分析,以加深对于此曲的艺术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唱作品。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儒家礼教统治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生活也被儒家赋予了政治意义和道德意义。为了反抗司马家族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其封建统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乐的自然性,即音乐本无哀乐情感、亦无亡国或兴国之分,是人类对之赋予了情感色彩。嵇康提出还原音乐的本性,对后世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和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  相似文献   

19.
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以西方悲剧杰作为范本在艺术构思、主题确定、人物配置、情节安排、写作特色等方面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作了多方面的借鉴。《骆驼祥子》在借鉴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性重构,即深刻的文化思索,意味深长的文化对比以及对《无名的裘德》之内容的再思考和平行扩充。《骆驼祥子》的创作是作家立志突破既成传统的人格特征、善于抓住素材的良好艺术感受力与通过外国文学诱因找到创作突破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野草》中的“独语体”拉开了“读”与“写”的距离。对依赖于语言实体的特殊风格,应从修辞学角度,分析语言因某种异化而引发“独语”之境的审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