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大规模地把新闻教育列入大学专业设置的国家。早在1902年,金斯顿女王大学举办主题论文竞赛“大学新闻教育怎样造福新闻业”,新闻教育即被提上日程。目前,加拿大全国70多所综合性大学中,约有一半以上开设有新闻系或传播系课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鹂 《当代传播》2003,(6):50-52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历史简述 自从新闻教育在美国诞生,美国就开始了关于新闻教育的研究。最初的新闻教育研究多是关于新闻教育应该如何设置课程,相继在一些学院开设写作、编辑、采访等课程,例如康奈尔大学在1888年首先开设写作课程,密苏里大学在1908年第一个设立了新闻系并开设了采访、编辑等课程。普力策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以后,新闻教育研究的重心渐渐过渡到是否应该引进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以扩充新闻学的需要。20世纪中叶,传播学的诞生一度掀起了新闻学与传播学是否要融合或者分离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学的引进有助于扩大新闻学的视野,加深新闻学的理论底蕴,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学使得新闻教育丧失了它原本的初衷,脱离了新闻教育培养人才的轨道。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但新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还是实践的问题,一直是新闻教育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的新闻教育开始拓宽思路,将焦点从“怎样研究新闻教育”转到“新闻教育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上。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停止以前那些无休止的争论,摆在面前的课题是新闻教育应该涉及怎样的内容,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等。于是,新闻教育在美国开始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一点希望     
要不要办大学新闻系或新闻专业,是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不主张办的同志说,新闻工作同各方面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做新闻工作的人需要懂得实际工作,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不论工、农、商、学、兵、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要懂一点.因此认为记者主要靠在实践中锻炼.我是主张办新闻系的,这个认识也来自实践,以新华社上海分社现有的记者来说,大部分是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江西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其中以复旦新闻系的毕业生占多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来分社的大学生,大体工作三到五年,就可以独当一面进行采访写作,很快成为分社的骨干力量.我们也有另一种经历,五十年代,有的兄弟分社调了几位县委书记来当记者,毫无疑问,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对新闻的专业知识懂得很少,干了一阵记者,总觉得舒展不开,不久就都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也有一些记者,原来是中学生,在报纸、通讯社当了一  相似文献   

4.
不容沉默     
新闻是历史的档案,凭借新闻我们可以洞悉一段历史;新闻是时间的窗口,透过新闻我们可以解读一位记者。所以,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开设“役军档案”这个专栏。马役军新闻从业20年,有14年的时间在沈阳、大连做记者。后调回《中国青年报》任副总编辑。他曾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许多好新闻奖,他的一些新闻作品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也引起很大的争议,至今仍被许多大学的新闻系作为教材,被许多新闻业内人士称道。  相似文献   

5.
记得是1997年春,本人在湖北日报社初为记者时,从主任处领得一本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潘堂林著的《怎样发现新闻》。细读之,发现作者的一个新论:新闻工作最需要的是发现,新闻实践中难度最大的是发现,日常新闻业务琢磨最多的是发现,而应用新闻学书籍中最难见到的内容也是发现,大学新闻系至今未见开设专门的新闻发现课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新闻院系竞争的升温 ,一些专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新闻系或专业 ,打出了特色牌———财经类院校要培养经济类记者 ,体育院校要培养体育类记者。而老牌的综合性院校的新闻院系则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广招有理科背景的学生 ,希望培养出既懂科技又懂新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为的是适应科技时代的竞争。说到底 ,这些培养模式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专家型记者”。时下 ,“专家型记者”的提法日渐升温 ,其背后的矛盾却往往被忽略 :是培养各行业领域的专家还是培养新闻记者 ?是向受众传播专业技术知识还是传播新闻 ?受众真正需要和…  相似文献   

7.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0):100-103
从2014年起,笔者受邀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新闻评论方向.授课之余,不免会想,评论课该怎么教?正如中文系会为该不该负责培养作家而争论,新闻系负责培养记者、编辑、评论员吗?“评论课”能教出评论员吗?如果不能教,为何还要开设“评论课”?如果可以教,该如何教?“评论课”的教学目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都该如何协调? 就笔者所知,当下的大学评论课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比较知名的如中国人民大学之马少华,清华大学之周庆安,华中科技大学之赵振字,中山大学之陈敏等;一类是兼职教师,如《新京报》之王爱军,《中国青年报》之曹林等.  相似文献   

8.
比之欧美,我国的新闻教育起步较晚,至今也有近七十年的历史了。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新闻学登上我国大学的讲坛。我国新闻教育之始,起于北京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便开设了新闻学课程,由当时《晨报》的主笔徐宝璜讲授。后来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北大还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新闻系,从此,新闻教育在我国逐步走上正规。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也正式设立报学系。  相似文献   

9.
一位哲人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格,不妨看看他周围的朋友”。这话是否适用于记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记者的朋友之多更非一般人所能比。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记者要到百姓中去,向人民学习,做百姓的知心朋友,反映他们的甘苦,迅速地发现最新的客观实事,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然而,目前有些记者爱跟领导转,乐跟“大款”玩。记者跟着领导转,未尝不可,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领导的言行和活动本身就有新闻价值。但是,有些私欲膨胀、惟利是图的记者,并非完全从这点出发,而看重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干了几年记者,甚至都没有采访过普通的工人、农民,其作品离群众的距离可想而知。乐跟“大款”玩,也未尝不可,因为“大款”中毕竟有一些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实用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英语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有“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之称。新闻英语逐渐被认为是“语言文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用材料”,成为一扇文化窗口,通往更为广阔的文化境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或阅读英文报刊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多大学的新闻系和外语系都开设了报刊英语之类的选修课,  相似文献   

11.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办新闻系,培养未来的新闻人才。每到暑期,在校的一些学生都分别在各个新闻单位实习,增加社会经验,增长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总结学生的实习表现,我认为有一些事情需要引起高校和实习生的注意,这就是高校要注意培养“准记者”的综合素质,学生要注意的是增强适应当今社会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3.
袁慧侠 《青年记者》2012,(20):94-95
1985年,我国第一个体育新闻系在上海体育学院成立.随后其他一些体育学院也先后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也开设体育新闻的相关课程.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新闻类专业点发展到661个,在校学生超过10万,其中至少有22所高校开设有体育新闻专业,我国体育新闻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即要广泛结交朋友,广泛地搜集材料。我写中外著名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致使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早年不得不远涉重洋到海外漂泊和深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我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都有幸结识并采访报道过他们的经历,有的写成新闻或通讯、特写,还有许多人曾为他们宣传,并单独为他们出书。以文会友,渐渐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当年采访他们时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际浮现。回忆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采访,总的体会是:和他们的交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5.
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本学期开设了“新闻学专题讲座”课程,作为反右派斗争、整风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徹底肃清右派分子王中的反动新闻理论对该系师生的影响,破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立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新闻专题”第一讲“新闻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已于10月19日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同志就这一题目作了报告。石西民同志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和新闻界右派分子的主要分歧表现在三方面:(一)对报纸本身的看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是所谓“社会需要的产物”?(二)报纸要不要党的领导?(三)我国有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现是新闻记者重要的业务技能之一。但是,在传统的应用新闻学格局中却没有新闻发现的地位。大学新闻系没有专门的新闻发现课程。新闻学辞典中甚至找不到“新闻发现”词条。本文试对新闻发现的内涵、外延及其在应用新闻学中的地位,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帆 《新闻记者》2006,(11):71-72
曾几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好不容易增设了一个“编辑(书刊)专业”,但因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只“昙花”一现便夭折了,不免使人感到痛惜。 上世纪20年代伊始,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创新闻系,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新闻学科。嗣后不少知名大学都闻风而动,先后设立新闻系或报学系。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新闻学科从来就是重“采写”而轻“编辑”,这与报社总编辑撑大旗、编辑部掌握版面的实际太不相称,也许编辑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记者却抛头露面署名见报的世俗原因吧。但是,中央主管这方面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像胡乔木同志一直主张新闻院系要重视培养编辑人才,因此借1952年院系调整之机,便把燕京大学新闻系易名为“编辑专业”并进北大(后不知何故于若干年后又恢复为“新闻专业”)。只是习惯势力使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北大编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纹丝不动.编辑课仍然是作为仅有的一门业务课(到报社实习还是主要由记者指导),甚至原来的系主任蒋荫恩调去当总务长,由他亲自开设的编辑课就乏人传承.只好到有关单位去求援。记得当时请到中宣部报刊处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当兼职授课.但毕竟是非专业老师,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大多是介绍报业情况。至于复旦新闻系,也是同穿一条连裆裤,从其教学组织可见一斑。我是从燕京新闻系——北大编辑专业毕业分配到复旦新闻系的,感同身受这老一套。当时系里共设三大教研室,一是“新闻理论”;二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再有就是“新闻史”。“编辑”势单力薄,只作为“教学小组”挂靠于“采写”教研室。和北大的“编辑”号称专业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不过后来还成立教研室了.那是与“评论小组”合并成的“拉郎配”,才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再寄人篱下了。接下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煎熬的荒唐岁月,自己的命运还无法掌握,谁顾得上学问学科?以致如今全国设立诸多新闻院系,而“编辑”课依然处于弱势,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8.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系的学生2014年秋天上了一门令球迷梦寐以求的课程--“超级碗报道”,他们学习为重大比赛制作筹备阶段的内容;另外一门新课程--“眼镜新闻业”只有12个名额,在南加州大学新闻专业学生中竞争激烈;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专业学生这个学期在有关设计和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的课程中学习如何使用C语言和苹果的编程软件Xcode。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院校广告教育的历史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广告作为一门专业在高校开设,最早是在1983年的厦门大学,但是广告课程的设置却可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 本世纪初,我国的新闻事业已初具规模,广告(尤其是报纸广告)业随之也开始起步并得到发展。这样,作为新闻(纸)学研究和教学的一部分,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有关广告的课程。从1920年开始,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国际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南方大学和广东国民大学等高校的报学系(科)、新闻系(科)相继开设了广告课程。"但这时的广告,并没有学者把它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讲授不仅局限于报纸…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大学的新闻学专业中,开设了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但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这门课程,认为这于新闻专业没什么大的用处.也就不去读作品的文本,使本来是为增强学生文化内涵的课程流于一种形式,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大学里新闻专业如何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课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思索。概括起来,笔者认为,现当代文学史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