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2.
土改运动的震撼性影响及其历史意义,要比随后的合作化运动更为剧烈和深刻,但在新中国文学的视野中却被不自觉地淡漠了。这更凸显出《暴风骤雨》的文学史意义。它在关于土改运动过程的反映方面显示了无可替代的认识价值;这一“过程真实”的实绩,得益于作家“真实反映”的文学观和对真实性的重视。其不足之处也具有文学史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德性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因此,借助其德性论对新时期文学进行反思,对我们认识新时期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冲突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价值取向是文学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价值取向一直与特定社会阶段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文学的社会人文性质和意识形态性质,也决定了它所涉及的价值问题,既表现为文学对社会历史本身所做的艺术解释及其体现,也表现为文学在对人的情感、道德甚至生命问题中那些不可理喻的问题的情感表现和艺术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价值取向呈现的发展演变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选择演变历程的表现,具有深刻地思想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2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应强调文学要发展,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青拳的特征和价值。燕青拳具有功架端正、发力充足、动作敏捷、灵活多变、姿态优美的技术特征;燕青拳包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和为美"的美学价值;燕青拳的技击特性注重腰部和腿部动作,其健身价值重在强腿壮腰;燕青拳在传承中凝聚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习练者的品格和修为,是了解历史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载体。为了更好地传承燕青拳,可以在保护、挖掘和继承其历史文化价值、健身价值、技击价值、教育价值的前提下,开发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苗族口述史歌是苗族历史文化在民间口头传承中的折射反映.对黔南苗族口述史歌进行介绍分析,认为在翻译整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史料价值、民族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本散文集全以叙事为主,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去日本留学的经历,其文学意义很大。这部作品是在其面对他人攻讦以及被当时政府通缉的情形下完成的,反映出了他当时的一些内心想法,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批判。同时,整个《朝花夕拾》的内容中,大多都是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及社会环境介绍,抛开文学价值来看,这本散文集还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其笔下的那个时代的描写、当地的民情、民俗,对现在来说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姚莹是桐城派重要作家。《康辅纪行》是其出使西域所作,沿途所记涉及范围甚广,其中不乏精彩生动的景物描写、独道深刻的历史思考、洞悉本质的现实观察,语言质朴、精炼、传神,在清代笔记体游记散文中尤显独特,它对桐城派文学研究和所处时代的历史探索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哥特式文学是一种文学派别,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部落,盛行于英美十八世纪,大多都具有恐怖阴暗的氛围,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消极面以及社会的罪恶和阴暗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人性道德和社会制度等问题。哥特文学在文学层面上展现了当时英美社会的宗教文化,探究哥特式文学的艺术性和精髓,能更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和历史风俗。  相似文献   

11.
论宫词体     
清人对宫词源流的探索极为关注,或远溯《诗经》,或近指王建,皆未能找出真正源头。宫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产物,其源头实在汉魏古乐府。这与清人对宫词的源流认识截然不同。宫词在情感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便是怨,这继承了兴观群怨和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宫词是融合了乐府、宫体、花间、香奁等文体风格的独特文体,后人称为宫词体。  相似文献   

12.
《唐诗品汇》是明初一部大型的唐诗选本,由闽人高棵倾十年之力编纂而成。该选本通过对有唐一代诗歌的考镜源流、审音辨体,于四期丸品的架构之上,明确提出以盛唐为“正”的诗学观点,较大地影响了明人对唐代诗歌的看法和明代的诗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永明声病理论源于晋宋乐府,吴声西曲对永明诗律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是近来永明体形成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说。这一新说不仅得不到乐律与诗律对应关系的理论证明,而且也得不到诗律分析数据的支撑。现存晋宋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诗,它与永明诗律的相合程度,不仅低于晋宋文人五言诗,更低于其中的五言四句诗。今存晋宋吴声西曲中永明律句、永明律联所占比例,并未超出其在五言诗中的出现概率,说明这些歌辞的作者尚无明确的永明诗律意识。永明体诗律系受晋宋吴声西曲声律之启发而形成的说法,既不符合诗史,也与逻辑相悖。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音乐魅力之大至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诗歌如诗骚、如乐府、如唐诗、宋词、元曲作为音乐文学,在雅、清、燕、俗四代音乐的羽翼下,经三千年风雨盛传不衰,然至明清却"莫能继焉也"。终其要因,盖失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将明清俗乐与明清山歌(民歌)结合以明世。于是,诗歌至明清竟成遗韵绝响。故曰:"作诗苟不为声,虽意止而不能远。"  相似文献   

18.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明代散曲家王磐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从小处落笔,作品带有豁然旷达的感染力;其写景之作角度新奇,意象组合得当,色彩搭配巧妙;用典、拟人手法的运用也颇为用心。较之《萧爽斋乐府》,王磐俳谐之作的思想价值远高于金銮之作,时代性与进步性也展现得更为鲜明。王骥德在《曲律》里对《西楼乐府》也给予较高认可。  相似文献   

20.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