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总目标呢?  相似文献   

2.
周兆匡 《初中生》2006,(9):76-76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相似文献   

3.
写作中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梁实秋先生曾有过一番精辟的阐述:“想象就像是一对翅膀,它能鼓动生风,扶摇直上,能把你带到你的目的地,也能把你带到荒山大泽穷乡僻壤或是九霄云外的玉宇琼楼。”所谓“驰骋想象”,就是指在写作中要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新课标也提倡个性化写作,具体阐述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显而易见,学生作文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传递思想、交流信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人手,引领学生写出独具鲜活个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考的话题作。给中学生的写作带来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它减小了审题难度,降低了跑题的可能性,那么,在偌大的写作空间之中,如何把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知识素材快速组织起来,选择最能发挥学生写作能力的题材,快速进入写作状态,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写作文一向是学生头疼的事情,而作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师们的老大难。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是一种主导文体,高中阶段要求考生能写复杂的记叙文。复杂的记叙文是相对于简单的记叙文的而言,简单记叙文只需要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写作就行.而复杂的记叙文相对而言是一种较能体现高能力的带有文学创作性的写作。那么如何写作复杂的记叙文呢?我们可以先透过记叙文的取材来看记叙文写作。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各个阶段目标。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有整体思路,要循序渐进。学生作文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9.
羊彩霞 《现代语文》2006,(2):103-103,117
作文课主要以学生的写作为主,学生的活动时间较长,似乎很能体现“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的教学原则,其实不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占主体地位是不能简单地以活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关键要看他在活动中是否有自主的意识。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现在学生的写作更多是被动写作,他们没有强烈的写作愿望,不明白自己该写什么,不关心写出来的作文怎么样,该怎样修改以求更好等,写作不是他们真正的需要,所以说他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能真正地唱主角。  相似文献   

10.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四个阶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宴,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话”,把中高年级的写作称  相似文献   

11.
各地方言的大量例证,足以雄辩地证明,读音为huo或he的“和”、“活”、“火”、“豁”、“霍”、“合”等语素的词汇义在部分词语里已经完全虚化;在A+huo(he)和V+huo(he)式言语结构中,huo或he只有语法意义,具有明显的后缀性质。  相似文献   

12.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布鲁贝克的“个人自治”观剖析马加爵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其犯罪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个人丧失自治,没有定好自己的位,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人。考生加强自治是防范“马加爵案件”发生的根本手段之一。全人教育是考生“个人自治”的前提,学校的道德引导作用是考生“个人自治”的保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考生“个人自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全文对《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的"将"字句作了静态考察和动态分析,可以看到,"将"字继承了上古汉语的一些特点,同时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完聚”一语的解释亦为:“完,修葺,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通过翻检《左传》的用例和分析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完聚”的解释应以“坚固城郭,聚集粮食”为佳,而非如教材上所言。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也"、"就"、"又"这些起到语用标记的词在文章脉络发展,反映人类对话语控制,体现人类元语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类对自己的话语会进行有意识地监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交流沟通,让听话人明白自己的目的、态度,而这种元语用意识就通过这些小品词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20.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