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需要利他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利他行为进行社会认知分析!提供一种 弘扬正义、提倡利他的理论依据。文中分析了人们面临紧急情境时是否采取利他行为的认知决定过 程,并着重论述了影响利他行为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来看,利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过程。从网络有助于利他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来看,一方面,网络环境的一些特征比现实社会更有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对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因而,网络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利他行为来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基础理论性问题研究在我国尚处在于空白。通过对突发环境事件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全面的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含义,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决策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采用道德启动材料、特质移情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4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道德启动条件下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并在性别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2)道德启动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3)道德启动在特质移情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他行为是一种助人为乐、甘冒风险、舍身为公、无私奉献的行为。非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指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如有人摔跤 ,或公共汽车上让座 ,当事人知道他人需要帮助 ,同时对自己又没有生命、财产威胁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探索利他行为教育实施 ,对我们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新形势下怎样强化全民利他意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研究背景和方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为独生子女 ,由于家长的娇宠、溺爱的缘故 ,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等影响 ,学生表现出自私和狭隘 ,利他利社会行为表现不足甚至缺乏。…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网络消极影响的探讨,而对网络积极因素的研究较少。网络利他行为是网络积极因素的较集中体现。本文试就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个简要的综述,指出了目前网络利他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程度及教学需求,为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课程提供数据支持。设计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相关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138名临床专业医学生完成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医学生中,仅12.3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了解;52.17%认为类似新冠肺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距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关系不大;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即使在非特殊时期也需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课程列入常规教学范畴;在教学内容方面,医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依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发展;多数医学生建议进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加强实践教学有较高的呼吁。调查后结论为: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应当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课程的系统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排列组合应用题内容抽象,种类繁多,方法独特,答案是否正确较难检查,是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本文着重对解题思路进行分析.一、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1、明确题目中要完成的是什么事件.2、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一事件.(1)把什么作为被选定的元素?把什么作为要选出的元素?它们的数目如何?(2)事件本身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可取出元素相同、顺序不同的两个结果,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由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事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如能对该事件作出理性的评价,就可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利他行为是一种高级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可从认知信念宣传、移情能力培养、技能训练、榜样树立四个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2.
考察三个广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个案,从情境空间的视角对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探究。发现情景空间的制度化程度是解释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在特定的情境空间中,施暴者的负面标定、受害者的"嵌空间"身份、制度化角色的干预以及旁观者的人口特征等因素都是抑制或催发群体性利他行为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13.
抽取138名被试,使用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以及现实利他行为总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利己行为与观念则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3个维度以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更倾向现实.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人格特质、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外倾性、责任性、开放性、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宜人性与网络利他行为相关不显著;(2)外倾性、责任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自尊均能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自尊在外倾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开放性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责任性与网络利他行为、神经质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乐观人格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乐观人格、焦虑、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1)乐观倾向、焦虑、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悲观倾向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悲观倾向对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乐观倾向、焦虑、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在乐观倾向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焦虑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都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个体的心理过程来看,突发公共事件将形成个体的心理应激,并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体人格特征等,从而使有些人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特征,出现极度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反应,甚至诱发心理疾病。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个体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出现受挫心理,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就群体心理而言,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群体舆论方面会出现一种群体扩散效应,群体行为方面则可能出现责任扩散效应,从而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康娜 《科教导刊》2024,(8):91-93
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威胁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委肩负的重要政治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文章在构建突发公共事件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并立足紧急处置与长远发展、思想引领与行为管控、组建队伍与锻造队伍、党建引领与监督检查等四个方面,提出立体化应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国外学者对利他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利他者因素、情境因素和受助者因素三个方面.本文试就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个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车辆的不断增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灾难程度也在不断增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服务(EMS)的需求和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而我国目前除几个省级大城市外,院前紧急医疗救援(EMS)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成就目标是当今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是社会认知取向在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成就目标即成就行为目的,它具有认知(如情景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等特征。1986年,成就目标理论家Dweck等提出,在成就情景中儿童追寻的成就目标有两种:学习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