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乐记》不仅综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还吸收道家的某些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孟子荀子人性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青钰 《文教资料》2007,(6):115-116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学术史上,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两种人性论均以孔子的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两者各自对人性加以规定。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在逻辑上既对立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对人性本质作形而上的探寻,自古至今,从未消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主张,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集中于《孟子·告子章句》之中.孟子和告子通过激烈辩驳,张扬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思想,各有其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计翼倩 《考试周刊》2008,(5):171-172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予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苟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封建社会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这种思想可以称为道德人性论。儒家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这种儒学背离了孔子本意,在恢复、弘扬孔子儒学正道的旗号下,他以自然人性论对儒家道德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封建社会正统儒学“性善论”、“性善情恶论”、“存天理、灭人欲”等固有观念。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做了比较全面的批判总结,其中的性情观不但是其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探析明末清初时期伦理思潮的关键。总体上看,这些性情观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性以气善"的性善论、"恶自情出"的人情观、"性情相需"的性情关系论等。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善良意志与孟子的性善论都力图通过肯定人有行善的先天内在能力,进一步推导出人类社会可以建立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符合善的要求的伦理体系.但二者也存在区别:康德的善良意志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试图建立一套无条件的、普遍客观而有效的道德法则,使人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通过遵守法则,实现善的价值;孟子则从生命本体角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生长,善的意向就会越来越强,不必刻意去寻求.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性基础上制度设计的政治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优于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政治制度哲学的鲜明特色,西方性恶论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不无启示,中国传统性善论可能是人治的痼疾。法德兼治是符合人性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6.
道家的天人关系论对诗人的影响在于在追求"物化"和"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弹性心理空间中,主体之情和客体之景的异质同构以及主体向客体的移情得以实现,情景交融的意境则由是而生.因而,正是道家的天人关系论促成了古典意境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无己、无待的自由自适之道和求自然得天趣的美学品质是道家自然观的主要理论范畴,而对道家哲学有着浓郁情结的卡夫卡,也曾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虚构,将道家自然观带入另一种文化环境,从而使得其获得一种跨文化价值阐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对诸葛亮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潜意识的性善论模式解读与性恶论模式解读。潜意识下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群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潜意识下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众臣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政治关系。前者观点较合乎逻辑,后者观点难合逻辑。前者多没有否定诸葛亮的政治缺点,后者多容易掩盖诸葛亮的政治优点。前者可强化民族楷模的形象,彰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后者则容易推翻民族楷模的形象,颠覆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因而,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人学表体论。老子据此阐发了其复归于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思想及一种“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0.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东北女性作家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空语境中,但她们同样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萨满文化精神,"和而不同"地显现出独具风貌的地缘文化特色,可堪"对话":在创作视野上,她们共同关注万物有灵的黑土地,但萧红是"审丑"式的祛魅批判,迟子建则是审美式的附魅讴歌;在审美风格上,她们都展现出一种复归原始自然的野性悲壮的生命强力,但萧红世界洋溢着一种酒神式个体毁灭的痛楚快感,迟子建世界则充溢着一种纵情地编织迷人梦境的日神式光明;在文本叙事上,她们都运用双声话语进行表达,但萧红以女性眼光与智性眼光相结合去透视,而迟子建则将母性眼光和生态眼光融合一起去展望;在创作思维上,她们都无法摆脱缘自原始惧感思维的死亡情结,但萧红秉持着一种"向死而生"的佛家式苦难意识,迟子建则汲取了"生死齐一"的道家式超然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