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的美好允诺对全国人民具有一种强大的召唤与凝聚力量。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是一个大量产生英雄的时代,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文学"的宏大叙事。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通过讲述欧阳海成长的故事,塑造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英雄。对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进行再解读,就是分析那个时期的作家"如何建构起这样的历史叙述,在建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冲突和调整",才最终完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2.
家族叙事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又因其独特历史内涵与文学表征而存在.在女性作家所构建的家族叙事作品里,女性、历史、书写、个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它们是宏大历史的缝隙处作家主体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于革命历史叙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性、革命历史叙事的比较、"后革命"视域中革命历史叙事特点以及文学接受与革命历史叙事关系等方面。流变的历程、作家思想和叙事的深层联系、经验教训以及发展可能,均是深化革命历史叙事研究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梁斌的小说《红旗谱》贯穿着复仇的主线,它既有对传统复仇原型的遗传,又有其复仇模式的转变。前者反映着作家的“无意识”继承,后者则反映出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5.
沈进宇 《读写月报》2023,(27):43-46
<正>所谓的“婉转叙事”即指区别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国家历史大事为题材,正面叙写历史面貌,热衷塑造时代英雄人物的“国家叙事”“宏大叙事”的一种个性化叙事。它是茹志娟在同时期主流文学中另辟蹊径式的尝试。“在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中,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时期文学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是"革命历史叙事",在叙事技巧方面除了无保留地采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外,对我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借鉴也是常见的。从"革命历史叙事"角度切入,分析"十七年"时期主流文学创作模式之内存在着的"溢出常规"的、旨在探索文学自身特性的写作实践,以及此类创作活动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同类尝试的历史勾连。  相似文献   

7.
《狼图腾》摒弃所谓的"知青文学"之"宏大",在一个更高、更大的创作视野中进行一种小说化的文学、文化、历史、哲学探求;它构建一种非"文"(文学)非"理"(事理)的叙事场,采用永久性阐释空缺这样一种智性的叙事策略,选择一种多视角自体内视的叙述角度,打造一种瓦解"逼真"的宏观叙事环境。它的文学眼光穿过历史隧道,聚焦于知青时代和内蒙额仑草原,文化历史生成为这里的宏大背景,生态小说意识成长为一种文本现实。  相似文献   

8.
柳青的《创业史》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严谨的布局,巧妙的给读者提供了答案。不仅如此,《创业史》还开创了一种叙事的范本,对之后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的意义不可小觑,甚至在整个“十七年文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所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马华新生代作家作为马华文坛的生力军,以其鲜明的个人化解构历史叙事挑战、颠覆了马华文学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重构了一种非主流的民间化个人野史。文章立足于作品解读,试图从重构民间化、个人化的历史真实,否定历史叙事再现历史真相的可能性两个层面深入探讨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观。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十七年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所以常常被评论家视为人与自我的失落的文学。然而,十七年时期的文本往往在表达了什么与如何表达之间又形成了叙事的裂缝。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上来探讨《创业史》,可以发现其叙事张力在文本内部的人物关系设置、矛盾冲突的展开方式、作家对角色的定位与读者接受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十七年”集体实验范本之一的《红旗谱》,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挥棒下,呈现的是一种革命历史化的叙事模式:革命的浪漫激情在历史成长的记忆中被激活;历史成为叙述的“主体”,直接从后台走向前台;英雄这种人格化形象在历史革命化进程中尽情表演和演绎。这种叙事方式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一种确证和体认。  相似文献   

13.
"戏仿"是中国先锋作家"反话语"叙事革命的一种重要叙述策略。在先锋作家的"纯"文学想象中,戏仿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实验,更是一种话语形式和审美范型。然而,当这样的实验被重复并成为新的叙事准则时,戏仿便可能转而被"经典化"。  相似文献   

14.
《两个富阳姑娘》是新世纪文学,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有悲剧艺术力量的小说之一。其悲剧力量来自于好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并且是在亲人的误会中遭到毁灭。但悲剧的真正制造者是革命时代的道德与权力意志。在最先进最纯洁的革命队伍里所奉行的新道德,包含着极其落后腐朽的因素。革命追求纯粹化,却是在戕害生命,它的泛道德化的本质是反人道。追求人民解放的权力意志对人实行了普遍的剥夺。这就是小说貌似平淡的故事讲述中隐含的革命的悖论。《两位富阳姑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独特的方式检讨了20世纪的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造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便由此而产生。它不仅决定着题材选择的意识形态目的,而且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叙事策略,即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亘古的历史冲突中建立起新的信任,从而使文本具有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学存在着多种意义转变,其中作家身份的代际转换和学思潮的流变与西部学密切相关。从“右派”作家的现代性启蒙到“知青”作家的浪漫追忆,再发展到先锋派的叙事革命,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生代”的个人写作;学思潮从伤痕、反思、改革、化寻根到新写实和先锋派。西部学成名于伤痕和反思学,贡献在改革学和化寻根,游离于新写实,彷徨于先锋派,出现逐渐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革命与爱情"虽是十七年小说和革命文学共同的叙事范式,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创作主体、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其发展脉络等层面,前者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开创时期左翼文学的雏形,后者显示了革命胜利后左翼文学的成熟形态。  相似文献   

18.
崇扬科学是胡适基本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胡适尤其通过他的学术研究,比如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来倡导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胡适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包含重要的文学批评。连同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和其他专门的文学批评整体来看,其文学批评具有相应的科学品格,可以说是一种科学批评。胡适的文学批评,强调文学形式,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注重语言、叙事和结构方面;同时也讲内容,并进行客观的阐释。内容阐释注意作者和时代问题。进而,在形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评价。胡适的文学批评同他的科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他的科学思想的一部分。胡适对文学的科学批评,对未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的文学,在四个方面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作了奠基:价值观上,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大写的人到存在主义小写的人的探索,颠覆了"当代文学"的"政治文学"体系;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本质的人到现象的人、从古典思维到现代思维的革命,建立了新的艺术叙事体系;体制论上,经历了从体制的人到市民的人的嬗变,实现了作家队伍的非体制化与文学形象市民人格重建;传播论上,实现了从文学的人与传媒的人的变异,实现了从文学选择到传媒选择,勃起新的文学-传媒体系。在此意义上理解,80年代文学是异于前此"政治文学"的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叙事为主线展示了中华民族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50多年的历史画卷,通过白鹿两家儿女们的革命斗争经历和普通农民对革命态度的转变,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文本超越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党派史观和阶级史观,从民族文化史观出发,考察和反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历史·家族"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