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团体以群体自认意识为新闻界拓展言论自由空间,是新闻界争取言论自由的一支独特力量.清末民初是我国新闻团体相对活跃的时期,其争取言论自由经历了自发产生到自觉维护和不断抗争的复杂发展过程.本文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分界点,从我国新闻团体言论自由意识的萌芽与发展、回归与往复、自觉与挫折三个阶段,探寻1905-1928年间新闻团体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轨迹,并指出新闻团体在争取和维护言论自由方面所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海波 《新闻三昧》2007,(10):54-56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新闻巨擘。1928年,富有冒险精神的斯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担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以旅行记者身份在中国进行采  相似文献   

3.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不同时期的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以白话报刊为载体的晚清新闻语言.截至目前,学界对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史学、新闻学、语言学等角度.笔者选择五种报刊进行深入考察,分别为《杭州白话报》(1901-1903)、《中国白话报》(1903-1904)、《安徽俗话报》(1904-1905)、《京话日报》(1904-1905)、《第一晋话报》(1905-1906),总字数为300万字.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新闻语言特点的分析,促进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力图对这一过渡时期的新闻语言面貌有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孙新 《新闻春秋》2023,(4):67-76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新闻生产地位有着相对清晰的地位边界,以及稳定的职业新闻角色期待与职业新闻角色自知。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变迁体现出“数字性”时代特征:总体变迁中的“开放性”,社交新闻阶段的“协作性”,智能新闻阶段的“共生性”。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变迁形成了三条“中国性”规律:党媒角色在新闻角色系统中的主导性——新闻角色主导律;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调适新闻角色冲突——新闻角色平衡律;建构新闻角色共同体指示着新闻角色观念演进的方向——新闻角色演进律。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20):48-52
新闻业界与学界共同的职业基础是新闻事业,双方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闻职业共同体。在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新闻学界理应发挥自身开展教育、探究学理的优势,为职业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贡献,具体表现为:倡导新闻理想,提升新闻人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促进行业自律,敦促新闻活动、新闻报道在合法性的基础上追求道德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厘清职业底线,梳理边缘行为的法律和政策底线;捍卫执业权利,营造新闻传播活动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2005年是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国记者,首先就会想起他对中国的报道。他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因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史实,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被中外新闻学者视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一位记者因关心、报道别国的事件而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斯诺的卓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透过他记者职业生涯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具备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卓而不凡的品行成就了他。吸取其营养,对提高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传播》2011,(5):48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的新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日前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内新闻学界以中国早期"记者"职业心灵史和职业认同发育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是传授学科常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构建共同体学科想象的关键渠道.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新闻史教科书的编撰,以中国史学革命范式为基底,通过对中国新闻史进行重新书写,再造学科常识,重构历史想象,从而对中国新闻史学共同体进行生产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牛静  胡文韬 《新闻界》2023,(11):23-32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打破了线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稳定的时空坐标,导致既有的秩序与规范加速液化。在此社会现实下,新闻业也呈现出流动性特征,表现为衣帽间式共同体建构复合型新闻生产场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再塑新闻生产流程、时空压缩形成全球性的流动新闻实践。这些变化带来了复杂而又多变的伦理道德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新闻伦理以职业封闭性、条例规则性和标准普适性为建构逻辑,在多重流变的传播语境下缺乏实践的解释力和规制的约束力。所以可以将建构开放的、动态的、可对话的新闻伦理视为伦理建构的一个思考路径,以此来协调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新闻实践的主体、技术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顾月 《东南传播》2018,(7):7-10
本文通过对国内5家传统主流媒体,即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南方周末》、澎湃新闻、凤凰网2018新年献词话语中所构建的新闻阐释共同体的分析,研究这5家媒体在传统媒体发展乏力、新媒体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是如何构建新闻阐释共同体的.研究发现,5家媒体通过选择体现严肃新闻内核的高频词汇、选取符合职业新闻人理性表达的新闻事件、使用体现新闻专业规范的专业语句来构建新闻阐释共同体.但是,媒体在构建新闻阐释共同体时仍然面临困境.一是新技术入侵,职业新闻人的权威被打破;二是新媒体赋权,传统新闻社群的职业身份受到威胁.正是因为存在困境,传统专业新闻从业者需要重塑职业社群与受众对严肃新闻业的信心,维护新闻界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11)
兰德尔·柯林斯的"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是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受个体的情感能量、学术网络竞争、组织发展以及国家政治需求的驱动,政府部门、大学机构、出版机构以及个体学者等行为主体通过文本互动和身体互动组成学术共同体互动仪式链,共同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存在创新性不足、碎片化以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可朝着形成学科知识谱系的知识创新和坚持本土理论创新的方向继续努力,同时还需继续拓展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各种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报人的文人论政精神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融合践行的历史脉络,指出两者在历史演进中的区隔与认同;认为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考现实问题,是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当下中国的新闻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信仰面临多重考验,廓清中国报人的历史传统以及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报人的影响,对于夯实和发展我国主流新闻观、树立新时期职业信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念 《新闻界》2024,(2):34-48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4.
周连宽(1905-),广东开平人。1924年毕业于香港土提反中学,随后成为广东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28年9月与徐家壁、陶述先、曾宪文、吴鸿志等9人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30年6月毕业后,入岭南大学图书馆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史人物(如名记者、名报人)研究过去30年成果显著,但多集中在对各个人物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和历史贡献的介绍、概括与评价层面,缺乏对其职业心灵的研究,因而导致研究中没有人,也难以发现真正的记者。本文主张引入职业社会学中的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新闻史人物职业动机、情感、态度、认知、身份等认同要素的考察,呈现其从业过程中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以还原历史情景,展示历史研究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美就贸易问题进行激烈的谈判背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女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 Network)女主播翠西·里根于2019年5月30日上演了一场备受全球瞩目的跨洋电视辩论。采用批评话语研究中的话语-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对这场跨洋电视辩论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潜藏的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斗争。研究发现:1)中美女主播在辩论中呈现话语的冲突、反抗与协商;2)双方通过话语策略建构话语身份及合法化各自的身份和意识形态立场;3)中美女主播辩论是中美经贸摩擦在新闻场域的话语塑造与媒体呈现。  相似文献   

18.
新闻精神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新闻理念和追求,它对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规范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抗战时期的战地记者为研究对象,将近代中国报人的新闻精神分为新闻职业精神和新闻敬业精神,分析其新闻精神的内涵和表现,总结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2):36-39
新闻界围绕着2013年10月发生的"陈永洲事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又是各自信守理念的表达。而透过这种纷争乃至对立,可以折射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是如何被建构和理解的,以共享理念和话语形成的"诠释共同体"又出现了怎样的分化。共同体是否分化,其实质则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中国新闻界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20.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