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实行的多种农村扶贫模式和扶贫工作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工作体系的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2.
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要求,也是高校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目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一些误区,高校实施农村扶贫工作应把重点放在科技文化、思想精神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高校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贵州大学帮扶贵州省贞丰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选派驻村干部、校农合作、“一院一品”及“博士村长”项目等为研究内容,就高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帮扶地方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和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扶贫既是脱贫攻坚时期的重要帮扶方式,也是乡村振兴总目标实现的重要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战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合力出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案,走出“中国道路”。在乡村振兴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教育扶贫目标亟待由“粗放”走向“精准”、高校扶贫方式亟待由“单一”走向“多元”、高职教育扶贫组织亟待由“分散”走向“联结”。对此,需要提出路径优化的应对策略,在路径规划上应由注重“即时成效”转变为注重“长效质量”,在路径联通上应由注重“单一发展”转变为注重“多元联动”,在路径拓展上应由注重“经济脱贫”转变为注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思想扶贫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精准扶贫中处于重要地位。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地区部分农民争当"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被动依赖等现象,农村思想扶贫工作需把握精准扶贫与思想扶贫的内涵和内在逻辑,分析农村地区思想扶贫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为实现新时代全面小康目标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市黔江民族自治县石会中学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施载体,构筑了“课堂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连实体”、“实体连高校”的“四连”结构“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通过五年多的教育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了贫困地区农村普通中学职教渗透特色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转变了“农村教育是亏本教育”这一观念,其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教育扶贫功德无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农村的文明、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是本届政府面临的挑战,也是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认真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山东省临沭县职业中专与县委组织部联合,针对农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文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竞争意识淡薄、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通过制度保障“真扶贫,扶真贫”,促进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发展,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在精准扶贫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社会资本参与扶贫与政府主导扶贫有机结合等举措,打赢事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脱贫攻坚战,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扶贫叙事”是近年来农村电视剧的一个新景观。通过扶贫叙事,农村电视剧不仅满足了意识形态要求,还对叙事传统进行了扬弃。扶贫叙事在构建新型人物主体的同时,也彰显了带有新质的历史向度和文化逻辑。扶贫干部形象在叙事中承担了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技术能人、政策达人和爱情素人三个维度。扶贫叙事的现实关怀特性延续了农村电视剧与现实同步的创作传统,反映了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并继承了“入世”的中国传统艺术观。扶贫叙事具有中国电视剧一般具有的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表征,并通过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头脑故乡与呼吸故乡之间的对立与和解,结构成稳定的扶贫叙事系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扶贫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创新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总结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农村扶贫模式创新与融合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分析了农村扶贫模式的发展趋势,以期寻求农村扶贫模式的理想出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根本之策,高校参与教育扶贫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推进教育扶志工作。文章简述高校教育扶贫的价值,论述构建高校教育扶贫模式的具体策略,指出需要优化干部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优化高校教育扶贫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地区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部分偏远山区依然面临许多困难,教育扶贫任重道远。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创造了“大家好才是真好”学校共同体教育扶贫新模式,其方向明确,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将教育扶贫常态化,达到互利互赢的效果,在国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石会中学是重庆市黔江民族地区的一所农村中学,以前办学效益不高,差生面广,学生流失严重,而数学一直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拦路虎”.为探索基础教育为农村区域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途径,确立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实施了“农村教育扶贫模式”的整体改革实验,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对特定环境、资源和师资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整合,建构了“课堂(文化基础知识十农技)十基地(农业技术实习示范场所)+农户(学校毕业的科技示范户)+实体(为示范户进行再培训而建立的加工技术、营销技术见  相似文献   

14.
教育扶贫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高校教育扶贫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校扶贫效果。高校需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重点扶贫和特色扶贫协同进行,帮助转变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教育观念,帮扶对口学校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帮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扶贫机制等,以期通过这些举措在教育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农村教育扶贫作为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形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和回顾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扶贫的概念、类型、模式以及“互联网+”农村教育扶贫等方面,且总体上处于初步阶段。后续研究需要以现有研究为基础,在农村教育扶贫基本理论、农村教育扶贫的中国道路、中外农村教育扶贫理论与实践比较、农村教育扶贫研究的方法等方面有所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贫困的新特点与扶贫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输血式”扶贫阶段和“造血式”扶贫阶段,扶贫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有了新的特点:即相对贫困越来越严重,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增大,返贫率高,疾病和教育是农村致贫的两个主要原因,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性增强等。农村扶贫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有所调整,要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必须促进乡经济社会结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切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链;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扶贫开发工作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扶贫开发战略号召,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去,这不仅能为农村扶贫攻坚尽绵薄之力,还能充分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和目标,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扶贫攻坚是目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作根据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经验,探讨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和脱贫致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自身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开展图书下乡进村活动,是文化扶贫最直接的形式;针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共享信息资源、远程教育及终身教育服务是文化扶贫的一种主要形式;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和基层文化教育单位合作,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20,(1):21-24
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受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文章从精准扶贫的视域来阐述农村教育扶贫,指出要充分认识农村教育扶贫的意义,当前扶贫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是贫困人口素质不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备,提高教育扶贫的效果应创建"全覆盖、宽领域"教育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就学资助服务体系、完善学校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