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当前,电视台专题片讲故事已蔚然成风。故事化在给专题纪录片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栏目收视率。但专题片的无限制追究故事性却伤害了纪录片的应有品质。如何把握故事化的分寸,以及如何在专题纪录片讲故事是人们亟待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受众"精英化"倾向值得关注与思考。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当下热播的纪录片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从受众层面探索中国纪录片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双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桃波 《视听纵横》2006,(6):117-118
近几年来,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思想观点的提出和创作方式的运用越来越被电视纪录人所关注和青睐,故事化创作趋向日益显著。在电视专题部的几年工作中,笔者也逐渐从传统的专题片创作模式中走出,试着拍摄了几个纪录片,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观念。认为纪录片故事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新闻故事在我国起源于纪录片和专题片,新闻故事栏目化最早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央视<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用纪录片和专题片相结合的形式讲述百姓故事.虽然故事性元素的开掘运用并不充分,但记录老百姓原生态生活本身就能引起观众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受欧美商业化纪录片的影响,新世纪我国纪录片创作发生重要转向。我国纪录片不再专注于精英化纪录片创作,转而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大量制作面向大众的纪录片作品,创作手法上也非常注重内容的娱乐化,尝试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高技术电视手段提高观赏性。这一转向给我国电视纪录片创造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注重中国化符号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应当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采用有效的中国化符号国际传播策略,从不同的渠道实现中国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较好地克服不同文化交流的认知误差,跨越和突破文化交流的异质性障碍,实现中国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更好地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7.
当前,纪录片故事化已成为一股潮流、一种趋势,成为纪录片创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但是,纪录片故事化在给纪录片带来生机、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一些隐忧.因此,尽快理清纪录片故事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寻找恰当的故事化手段,促进纪录片创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为当前纪录片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手法和技巧以及纪录片故事化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听(观)众的品味日益提高,广播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竞争日趋激烈,制作一部让听(观)众喜爱的、精品的专题片并非易事。从电视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处看,今后创作专题片时,在选题、真实、故事化、细节、后期制作方面,谈一些粗浅的创作感想。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是新闻与电视剧制作过程的结合体。其间,形象符号与抽象符号有着种种交融与组合。唯有做到形象符号与抽象符号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纪录片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纪录片概念很大,包容甚广,什么类别的专题片都可被接纳。只要是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视觉化强且有一定思想容量的电视片与专题片都可以被纳入纪录片的范畴;狭义的纪录片却特指用纪录片的手法与理念去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  相似文献   

11.
张谨 《视听纵横》2009,(1):57-58
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目前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有些人认为,电视纪录片不能适应电视化的要求了,也有些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纪实性和评论性,多采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多采用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缩小与观众的距离,这样就是电视化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显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2.
周子淳 《今传媒》2024,(2):51-54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迅猛发展催生出一系列快节奏的新媒体平台,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时代传统平台的流量优势不可避免地向新兴平台转移。在传统平台竞争中略显弱势的纪录片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环境,传播方式创新成为纪录片传播的必然选择。当下,纪录片传播领域虽有国家政策扶持,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吾家吾国》系列纪录片通过平台化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平台特征有的放矢,并通过平台选择、内容转化等方面的有效建设实现了口碑、流量的双收,成为纪录片平台化传播的优秀案例之一。本文基于平台化传播理论,对《吾家吾国》系列纪录片在B站平台化传播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旨在为有效提升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新兴视听内容形式不断更迭。Vlog与Vlog化微纪录片因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点、具有重叠的观看群体而呈现融合趋势。本文以Vlog化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创新、传播创新两个维度分析Vlog化微纪录片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社宁 《今传媒》2010,18(9):114-115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障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旻 《新闻传播》2013,(12):107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传统、话语体系和审美取向等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尤为艰难,但是近几年几部纪录片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让我们拓宽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视野。本文就是作者对当前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7.
王月 《东南传播》2012,(8):120-122
当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及主要分众为精英文化阶层,该类作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基本课题、教化姿态和意识形态,但却也融合着当代视觉媒介表达中的"世俗化"拼贴化"等特征,折射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矛盾与交融的符号权力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张玲 《东南传播》2016,(12):122-123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样化,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真没有很严格界限,如果要说有区别的话,只能是在于文学性与纪实性二者倚重的比例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学观念不同,专题片是先立题偏重情感主宣传教化,纪录片是后立题注重纪实偏人文价值,所以我想就美学观念,谈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受众更加追求视觉的享受和娱乐消费,部分媒介为了牟取利益,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抑制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娱乐功能得到强化.在这种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者为了不失去原来的受众,使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开始从新闻片、专题片向“故事化”的纪录片转型.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必要性来研究人文类纪录片,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从而探究如何才能制作出一部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纪录片,且有助于未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