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针对我国城乡、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特征,"十四五"期间应当分区域、分项目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健全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基于对义务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经费和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路径:第一,综合考虑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划分四类区域,分区域、分项目确定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分担比例;第二,调整部分支出项目的责任主体,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共担、以省级为主"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第三,分区域确定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最低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针对我国城乡、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非均衡特征,"十四五"期间应当分区域、分项目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健全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基于对义务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经费和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路径:第一,综合考虑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划分四类区域,分区域、分项目确定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分担比例;第二,调整部分支出项目的责任主体,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共担、以省级为主"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第三,分区域确定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最低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8-2011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和经济数据,对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很显著,“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第二,各省份的高校扩招速度不同是“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毕业生的流动状况显著地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流入流出比值越大的省份其“生均预算支出”越多.第四,财政供给能力是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人均财政收入越多则“生均预算支出”也越多.  相似文献   

4.
从实证、对比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发现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总量不足、生均偏低、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及地区差异大等问题;经费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用部分经费支出所占比重远高于其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所占比例、个人部分支出的总量和水平都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员工工资福利水平低、教学设施设备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学校的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财力资源是学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消耗的货币反映,是学校各项资源的货币化集中表现.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从1995年~2000年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均教育事业费、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业务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山西省不同类别高等学校的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山西省普通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均培养费用不高,资金使用结构没有明显改善.据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了解有关高校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配置均衡性与效率性的有效途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基于2006-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三地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及其与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且呈逐步扩大趋势,影响了区域职业教育公平的实现。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均中职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河北省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弹性高于京津两市。为了推进京津冀中职教育的协同发展,应优化京津冀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建立京津冀中职教育财政法规体系;努力拓展中职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建立中职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监管。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82个地级市2007—2016年“市辖区-县域内”两部门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检验了中央政府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关规定的政策表述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努力度的总体影响及其空间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在“4%”表述明确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里,地方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教育经费增长率、生均教育经费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教育支出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占比以及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方面,县域内的增长显著低于市辖区;在GDP占比和生均支出等指标上,县域内的增长显著高于市辖区。本研究对“后4%”时代教育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区间教育财政的均衡发展。本文以预算内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费以及生均公用费占事业费的比重为指标,考察了北京和上海两地郊县之间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公平性。结果表明,上海市三个指标的差异性均小于北京市,并且在北京市同类指标差异扩大的同时,上海市的差异在逐年缩小。通过对经费使用结构的分解,发现生均公用费是造成生均事业费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造成生均经费差异的经济、教育发展因素,发现当地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等对于经费差异有正向影响,而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对于经费差异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2013,(11):11
方桐清在2013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了4%。这是中国教育的喜事!但在4%的蛋糕中,高职究竟能获得多大份额、怎样取得份额,诸多政策细节尚不清晰。至少,高职院校亟盼有个科学的生均拨款标准。据了解,普通高校已经制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拨款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零基预算、定额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照此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2018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以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为指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实证考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空间分布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普通高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绝对差异均表现为明显扩大,呈现出两极或多极分化特征。当务之急必须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政府分担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统筹;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全过程动态监管,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2006年至2008年教育经费的统计分析,从教育经费总投入、构成结构、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中所占比值、预算内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三级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比值等方面就当前我国教育投资及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投资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它对受教育者个人产生内部收益和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收益,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应在政府和受教育者之间分担.考虑到教育公平.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高职院校的存在量债务和办学条件;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低收入家庭接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改革预算教育财政拨款的依据和加强教育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预算的刚性约束;建立对企业的财政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变量SVAR模型发现私人投资对全国和地区的生产性政府支出响应存在偏倚;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制度、能源资源约束和经济因素与私人投资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经由制度、能源资源约束和经济因素,生产性政府支出关于私人投资效应发挥的作用机制也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挤入效应组,经由财政分权、中央政府投资比重、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比重和经济发达水平,生产性政府支出都产生了减弱私人投资的挤入效应,生产性政府支出经由绿色发展和人均能源资源因素增强挤入效应;在挤出效应组,经由中央政府投资比重、财政透明度、绿色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生产性政府支出缓解挤出效应,经由财政分权和所有制结构,生产性政府支出增强挤出效应。这意味着,应针对生产性政府支出挤入和挤出私人投资所在组对应的省份,采取差异化的制度调整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2000年全国教育财政基层报表数据,对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支出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支出水平低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在民族自治地区比较集中的"二片"和"三片"地区,特别是在小学层次,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并无明显差距;在初中阶段,两类民族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也非本片地区最低的。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还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自治地区学校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学校,总支出中来自预算内的比重较大(即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来说,更依赖预算内收入,而较少从学生家庭和社区汲取教育资源)。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并不满足"财富中立性"或"财政中立性"的原则;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收入)水平高于非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5.
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实施以来,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形成了由政府、院校、社会三个关键主体推动,从经费保障、院校治理、质量年报、诊断改进、教师管理、理论研究六个维度构建的包含内部保证与外部评价两个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取得了卓越成效:各地建立并稳步落实生均拨款制度;章程制度成为保障高职院校建成现代大学的"保险栓";更多地区落实对高职教师管理"放管服",多种政策利好激发院校内生发展动力;质量年报成为高职战线展示办学成就的一张独特"名片";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切实发挥了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效果逐步显现;职教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取得系列成果。但这一体系仍存在着主体发力不均等、保障维度效度不匹配、内外保障系统有"温差"等缺陷,仍需三大主体同心协力、六个维度同向发力、内外系统同频施力,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持续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属高校财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7年.不同类属高校之间财政结构出现分化,中央管理高校和地方管理高校生均支出和预算内生均支出差距呈扩大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倾向央属高校,地方高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发展。中央高等教育财政在省域非均衡配置,中央财政主要投向中央直属院校和竞争性项目。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比例为1.84:1:1.29,生均社会投入比值为2.23:1:0.68,呈现“东高、西低、中塌陷”的财政投入格局。中央划转到地方的高校公共财政投入出现分化.一些省份的划转院校公共财政拨款持续下降。在落实财政教育投入4%目标的大背景下.建议增加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供给的总量.颁布国家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基本标准,提高生均经费拨款基数,设立专项资金化解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尽快扭转不同类属高校财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对1998-2009年间我国普通高校投资总量的变化、普通高校政府投入的变化、普通高校民间投资的变化、普通高校的个人投入——学费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以及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变化(包括生均教育经费及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在部属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差异,本科与专科高职之间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校间的差异)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若干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从2006年秋季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投入主体、投入水平、投入均衡性的变化。在投入均衡性分析中,计算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分析发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特性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和效益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公共教育财政支出领域中,存在各级教育在事业费支出与基本建设费支出上比例失衡,城乡基础教育生均支出差距持续扩大,特殊教育支出比例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制度缺乏理念的指引,没有充分发挥预算、转移支付制度均衡教育发展的功能。因此,我国公共教育应将底线公平作为目标,将公共教育财政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实现教育预算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同时,还应创新转移支付工具,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支出力度,建立公共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检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省域高等教育财政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计算出我国31个省份的生均经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而来自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内生均事业费差异更为显著。在落实财政教育投入4%目标的大背景下,建议增加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供给的总量,颁布国家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基本标准,提高生均经费拨款基数,设立专项资金化解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等,尽快扭转省域高等教育财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