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如何写议论文 什么叫做“议论”? “议论”就是“言论”的意思。所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议论文?答案应该是——在这篇文章中,你得要有自己的言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赵建平 《教学月刊》2009,(11):49-53
一、“非预期性生成”提出的背景 现在的数学课堂,常有这样的师生对话:“你认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什么?”“不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是这样……”什么是“一般认为”?在这种教育对话中,答案是“预设”的,主体一样也是“预设”的,教师心目中存有自己理想的完美答案和主体形象,完全漠视了个体的差异性,缺少一种宽容的氛围.在这种有预设的生成处理中,教师的活动不是真正地倾听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引诱学生说出教师早已设计好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有一道单项选择题是这样的:下列城市中,工业布局属“临海型”的是:A.英国的阿伯丁;B.中国的鞍山;C.意大利的塔兰托;D.中国的大连。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但许多同学认为这道题不是单项选择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应还有A、D。其理由是:阿伯丁位于英国的东北部,在北海沿岸,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在黄海沿岸,二者都濒临海洋,因而它们都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老子》从“道”出发,构建起一个包含“道”形上学、道德形上学、言语形上学和政治形上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题是“无”。如果说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形上学是《老子》哲学形上学出发点的话,道德形上学则是其归宿,并作为其政治形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六年级(数学)学业水平测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自然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考试刚一结束,六年级的老师们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这道题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错误”,可老师们出现了两种情况,判断为“正确”和“错误”的几乎各占50%。于是我与命题者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他认为:“自然数包括0,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错误’。”判断为“正确”的老师认为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页明确指出:“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位数学教师对“a除以b,等于a乘b的倒数”这道判断题的“对“”错”发生了争执。有的教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误的,因为“0”是不能作除数的,所以这里的除数“b”应该注明“0除外”这一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他们认为:既然“0”是不能作除数的,那么这里的“b”就一定不能为“0”,所以这里也就无需再用“0除外”这一要求进行说明了。然而,最终的答案还是倾向了前者,因为教材中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注明了“0除外”这一要求“: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见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30页)。既然…  相似文献   

7.
1.使用“我”来叙述,用“我想……”、“我认为……”等直接的形式,把你的感情、需要和愿望告诉他人。承认你的话来自亲身体验,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2.设身处地地询问对方。向对方表示看法时,可用“你觉得……”、“你是想……”如果在谈话中能考虑到对方的处境,那么我们说的话就不会显得虚假。那种贬低对方、恐吓对方的言论,在交际中自我辩解时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8.
“这道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老师问,“这道题我做过,我知道答案。”学生答。 “学校不让穿奇装异服,你为什么还穿?”老师问,“我看满大街的人都穿,我就穿。”学生答。  相似文献   

9.
学会自由     
“言论自由”,是被写进我国宪法的。但很多同志对此理解并不深入。比如,“荒谬言论”能否享有言论自由呢?这个问题,是人们常问的一个问题。如果您不假思索地回答:“荒谬言论哪能给言论自由呢!”恕我直言,您立刻掉入了“陷阱”——这“陷阱”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请问。您如何判定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荒谬’言论,使您能事先就剥夺他的言论自由?”我想,除非您能大言不惭地宣布自己是“洞察一切”的神仙,尚未说出就能判定言论荒谬。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做“议论”?“议论”就是“言论”的意思。所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议论文?答案应该是——在这篇文章中,你得要有自己的言论,自己的看法。怎么样才能提出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呢?前提当然就是——你一定要对一些特定的事有感觉。所谓“特定的事”,那就要看题目指的是什么了,或者你在这篇议论文中主要想议论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对一些特定的事产生一些感觉?窍门往往就在“举例说明”上!议论文都离不开“举例说明”的,否则,就算从头到尾堆砌了一大堆掷地有声的“名人名言”,看起来也还是很空洞。若能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当然挺好。可是…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中学语文》第二期第4页上:三、词类练习③中,“我由于粗心,把这道题做错了。”“做”字应该是动词,我和老师们都这样认为。可是答案中写的是名词。望更正。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生成能力是指人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新认知的能力。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编写的胡云婉老师认为高考命题的特点,第一、“五化一为主”,其中“五化”即热点隐性化、时政知识化、取材人文化、答案生成化、重分边缘化。第二、“一个夯实,两个提高”———夯实基础,提高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生成答案的能力。以上讲话,凸显了答案生成能力的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生成的答案总是不尽如人意:思路不清,词不达意,面面俱到,机械拼凑等。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教学完“平均数应用题”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份单元测试卷,并在最后新增一栏“智力大冲浪”:放暑假了,小东跟他的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2米,小东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东会有危险吗?为什么?这道题描述的事情很普通,也很平凡。依我事先的猜想,班里大多数孩子都曾亲身经历过,凭他们的生活经验,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甚至想像了孩子们给自己的答案摆出的一大堆理由,如“游泳池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如果小东去浅水区不会有危险”,“如果小东会游泳,他不会有危险”,“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2米,并不表示所有的深度都是1.2米,有的…  相似文献   

14.
校报言论是校报的“灵魂”和“眼睛”,充分认识言论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言论建设,是提高办报水平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校报言论是校报舆论导向的“鼓点”和“号角” 如果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弘扬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和模范事迹,批评各种不良现象,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校报崇高而神圣的职责的话,校报的言论,则是完成这种使命和任务的“鼓点”和“号角”。  相似文献   

15.
所谓生成能力是指人们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新认知的能力。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指导意见》编写的胡云婉老师认为高考命题的特点,第一、“五化一为主”,其中“五化”即热点隐性化、时政知识化、取材人文化、答案生成化、重分边缘化。第二、“一个夯实,两个提高”——夯实基础,提高搜寻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生成答案的能力。以上讲话,凸显了答案生成能力的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生成的答案总是不尽如人意:思路不清,词不达意,面面俱到,机械拼凑等。于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第 20期《语文教学通讯》登载了饶国清等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 ?》一文,笔者对其观点略抒己见,与饶老师及其他同行商榷。   首先,饶文认为今年作文“舍弃前提,不加限制,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缺少真理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作文材料关于图形哪一个与其他三类型不同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正是“前提”,也是“限制”。这段材料的提供,其目的就是给考生构建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范围,它既是考生联系作文与生活的桥梁,也是对考生思维的必要限制,即必须联系学者的这道题,从中引发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7.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18.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19.
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讲过!”教授不置一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不料,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大家忘记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大家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于是,教授又提了几组类似的问题。非常奇怪,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却…  相似文献   

20.
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都能尝试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以我所教的《想和做》为例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开头摆出了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种现象 :“有些人只会空想 ,不会做事” ,“有些人只顾做事 ,不动脑筋” ,并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论点 ,当师生共同学习到这里时 ,有一个学生举手道 :“老师 ,我认为还有第三种现象 ,有些人做了事情 ,但不知怎么想 ,不知朝什么方向想 ,不会想。”一石激起千层浪 ,马上有学生附和道 :“我也认为作者罗列的现象不全面 ,应该有第三种现象。”有的同学还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