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国殇》全篇洋溢着作者充沛的爱国激情。它是屈原的作品,这一点历代主要研究者均无异说。但情调悲壮的《国殇》与《九歌》其它篇章的风格迥异,是《九歌》中最特殊的一篇。近来又有一些楚辞研究者认为它不属于《九歌》,大有将其注入另册的趋势。这主要因《九歌》篇名与章数不合的问题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孙常叙同志的《<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后,有些怀疑,写在下面,请孙同志和读者指正。(一) 作者说:“《楚辞·九歌》通体十一章,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是“楚怀王……命屈原而作的。”(见该刊249页4行、16行)。  相似文献   

3.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4.
《惜诵》是《楚辞》中明确为屈原所写的作品之一,现为《楚辞·九章》的首篇。其开头部分几句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作〈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篇名"惜诵"系拈取篇首二字为题。其含义自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屈原集校注》列举旧  相似文献   

5.
林维纯先生“今年于《楚辞章句》1-15卷的前序,最有可能出于西汉后期宗 室大臣刘向之手”的新说断然不能成立;《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小序的“(王逸)并叙而注之”与《选集注.离骚经小序》此序及《九歌》《九章》等序并王逸所作”说毫无疑义,即《楚辞章句》19篇序全是王逸之所作。  相似文献   

6.
《九歌》是一组楚人祭祀时娱神的乐歌,为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所创作。它的篇名“九歌”,据说是天帝的乐章;它的内容写的是神的故事;它又土生土长,具有浓厚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的民歌特色;再加以诗人的奇思异想和精心编织。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九歌》,既古朴典雅,又绚丽多姿,可以说是一组优美动人的神曲,两千多年来一直放射着浪漫主义的光彩。关于它的意旨,研究者甚多,可以说是万家争鸣;而关于它的艺术,探讨者甚少。本文主要想谈一下《九歌》在艺木方面的一些特色,以就教于《楚辞》方家和《楚辞》爱好者。  相似文献   

7.
一壶蓝天 《华章》2011,(6):51-51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8.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9.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可以看出《九歌》乃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组民族祭歌。这组民族祭歌既有我们本民族祭歌的原始特色,又凝结着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的一腔幽愤。所以《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于异义焉。”(《楚辞章句》)在此,我们只是从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11.
三、《九歌》是祈战的诅文,还是岁时常祀之歌?马茂元主编的《楚辞注释》说:“《九歌》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经屈原的加工改写,便形成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为,《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  相似文献   

12.
屈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已为举世所公认。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与楚辞的研究也为中外所瞩目。但遗憾的是,关于《楚辞·九歌》的体裁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国内几种九歌今译本都把它当独唱体诗歌,学术界有的  相似文献   

13.
略说“东皇太一”郭杰在楚辞《九歌》中,《东皇太一》居于十一篇之首。其场面之宏大、气氛之热烈,均为它篇所不及。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篇是《九歌》整部乐舞的“迎神曲”,有人甚至提出,整部《九歌》“在理论原则上,被迎送的又非只限于东皇太一不可。”①这虽非...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15.
在屈原的作品中,属于自叙生平、志趣、遭遇的,除了代表作《离骚》外,就是《九章》,《九章》中的九篇作品,本非一时一地之作,大体上包括了屈原青年、壮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的作品。因此,为了探讨屈原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发展变化,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九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古人的论述中,大都认为屈原思想里的爱国与忠君是相杂糅而不可分的。司马迁说他是“存君兴国”(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说他是“思君念国”(见《楚辞章句·九  相似文献   

16.
《涉江》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九章》的解释,有分歧意见,但多数还是同意朱熹在《楚辞集注》中的看法,即:屈原死后,后人辑录他的遗作,“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相似文献   

17.
湘水女神、汉水女神本不是一路神仙。包括楚辞在内的相关文学创作,用典精妙,当不存异议。然而,有当代学者认为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改汉水女神为湘夫人,近来又有学者撰文认同此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湘水女神出处较清楚,汉水女神有待进一步考证。而真正把两路神仙拉到一起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而不是屈原的《九歌》。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屈原放逐沅湘之间所作。它是一组祭祀天地神鬼的乐歌,根据流传民间的祀神乐歌改作,又通过巫人之口所唱,是古代楚国浓厚的信巫成风的反映。因此说,《九歌》即巫歌。  相似文献   

19.
潘啸龙副教授所著《屈原与楚文化》一书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7.5万字。这是作者十年来潜心研究楚辞的结晶。全书分为三篇,探讨了楚历、楚史和屈原生平中两次放逐和自沉的时间及原因;对屈原的主要诗作如《离骚》、《九歌》、《天问》、《哀郢》、《远游》等的作年、题旨、性质和结构艺术,以及屈原的思想发展及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夏初、再现于楚辞的华夏《九歌》从汉代开始,一直被当作“沅湘巫音”解读,根源于其易学结构、巫术原理失传,更与对歌中诸神的误读有关,以易学原理、神话分析为基础,可以发现诸神与八卦的一一对应,并对《九歌》结构意蕴与古代易图核心的统一获得认识。由此发现《九歌》的仪式秘密,即以巫术方式折祷夏民的和谐、安宁、生生不息。而屈原以《国殇》作为楚辞《九歌》仪式高潮而非后人辑《楚辞》时窜入的可能如果成立,就是对其寓意的发挥延续,即祈祷楚国的和平安宁。诗人最后选择一个属于《九歌》的自沉,用生命完成对它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