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2.
做好新闻工作,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这是每一位新闻记者的共同心愿。要把美好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记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什么是记者的前瞻意识?记者的前瞻意识,特别是经济节目记者的前瞻意识对做好节目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经济节目记者的前瞻意识又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闻,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一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或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来分析、研究、评判某一事物。比如打仗,正面攻不下,可以考虑从后面或侧翼来攻打对方。在科学史上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难题,作出发明创造是屡  相似文献   

4.
新闻,日复一日,到底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记者用文字表达事实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呢?过了今日,报纸上大量的黑字马上就要成为过去的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尽可能地留下些有价值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5.
新闻,日复一日,到底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 记者用文字表达事实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呢? 过了今日,报纸上大量的黑字马上就要成为过去的东西;我们应该怎样尽可能地留下些有价值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记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和职业技能?新闻教育究竟能做什么?新世纪里新闻教育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是世界各国的记者和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4月23日,在北京东方广场君悦酒店举行的“21世纪新闻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美、日、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50多位新闻教育专家和著名媒体负责人会聚一堂,坦诚、热烈、严肃、深刻地研讨了共同关心的问题。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是香港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是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实现某些完全的创造和局部创新的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把握记者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对于记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开拓认识客观报道事物的新领域,采写富于创造与创新的好作品,是至关重要的。记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呢? 一是开放性。就是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记者不囿于狭小天地,而是密切注视着广阔的国内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在各地区、各部门(以至国与国)的新闻机构和采编人员之间,积极进行交往和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横向联系和收集反馈信息,多方位、立体地  相似文献   

8.
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一个好记者?这是广大新闻战士、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各厂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通讯员和中学生以及青少年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一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或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来分析、研究、评判某一事物。比如打仗,正面攻不下,可以考虑从后面或侧翼来攻打对方。在科学史上,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难题,做出发明创造。例如数学上的一些定理,如“√2是无理数”、“素数有无限多个”等等,都是用反证法证明出来的。大千世界,各种事物纷繁复杂,每一事物除它本身存在着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矛盾外,还与周围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特别需要从它的对立面和其它侧面去认识,去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具体到新中国的新闻史方面,1958年远远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年份来形容它,一颗颗连起码科学常识都不顾的诸类"卫星"的升空让这一年显得无比沉重.而"卫星新闻"背后的媒体与记者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品质?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更好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在这种形势下,百舸争流,万木竞荣,新闻工作者为此而积极努力,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新闻界的竞争与合作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发展?对提高宣传效果、促进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意义?新闻媒介应该怎样更好地完善内部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对各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于是,在各新闻媒介筹划今年发行行动、酝酿明年发展战略之际,本刊记者专程赶往上海,采写了这组报道。  相似文献   

12.
南长森 《新闻知识》2001,(12):29-31
独家新闻在英语写作为Scoop,既有名词之义,又有动词之义。作名词意为铲子、独家新闻,作动词意为挖掘、抢先获得之义。Scoop由有挖掘、抢先获得之义"转用到新闻学领域,指记者通过采访发掘出不为世人所知的社会事件并进行独家报道的行为"[1]。新闻主体要挖掘独家新闻,从其主观能动性来看,主要表现为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思维方式。1.新闻主体挖掘独家新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闻主体应具备什么样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概括地说,新闻主体应在经过长期的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学习、积累后,形成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  相似文献   

13.
一、两种“记者模式”新闻单位应按什么业务方向,培养什么样的记者?记者如何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爱好习惯等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从而成为有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的记者?我认为,为拓宽报道的广度与增强新闻时效,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以及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力度,增加新闻的份量,任何新闻单位都必须有两类记者:信息类记者,专题类记者。信息类记者,性格活泼,东奔西跑,似流星赶月,及时、准确地捕捉新的信息,其报道以快捷取  相似文献   

14.
朱海兵 《新闻实践》2003,(11):22-23
部门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宝库,但往往因为缺乏新意,很难写;而作为党报记者,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写部门工作新闻。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而事实上,一些都市报却能从部门工作中采写出鲜活新闻,党报记者能不能从中有所借鉴呢?我是一个刚从都市报到党报工作不久的"新兵",在这里谈两点初浅的看法。一,吸取都市报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变党报原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思维方式和采访、写作方式。都市报记者在采写工作性新闻时,总是想法从最贴近读者兴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新时期。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追求什么?效仿什么?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不图官位,注重提高新闻业务素质 从事新闻职业,做官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如一些老新闻工作者所说的,想做官就不要干记者,当了记者就不要想当官。在新闻单位工作的,一辈子都是个记者,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新闻单位是培养和锻炼新闻业务人员的场所。 新闻单位是业务性较强的单位。当记者,作了编辑,就应专心致志地钻研新闻业务。新闻工作者不注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特点各有不同。那么,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进行报道构思的思维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不同的记者思维活动既有相通的共性又有独具的个性。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写出精彩的报道,应具备以下几个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祁洁 《采.写.编》2022,(12):140-142
什么样的稿件属于好新闻?如何写出优秀、有冲击力的新闻作品?平日工作中,许多新闻记者都常常为此苦恼。能否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不仅关系到职称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应如何练好“内功”,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文章以笔者近几年写过的几篇获奖新闻作品为例,对稿件的选题、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等一一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衡量一则电视新闻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应看这则新闻对观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电视新闻靠什么影响观众呢?我想应该是记者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具体、生动、深刻的表述.宽泛的陈述、空洞的议论、生硬的说教是新闻的大忌,这样的新闻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更谈不上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了.  相似文献   

20.
当今新闻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新闻技术、装备的水平,以及记者掌握技术、驾驭装备的水平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每遇世人瞩目、记者云集、瞬息万变的重大国际、洲际比赛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竞争必将愈趋激烈。为此我们请一些参与过重大体育比赛报道的记者朋友回答以下问题,但愿您能从中有所感悟。 1、您参加过哪些洲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 2、从您的亲身经历看,文字、摄影、广播、电视记者的装备在高效、轻便等方面有何改进?最好能比较具体地写出装备更新换代情况,当时在国际国内的先进程度。 3、您认为在洲际、国际大型赛事中自己与海内外同行在装备的拥有与运用上有何差异?优在哪里?差在哪里? 4、您认为新闻技术与装备的进一步现代化将对新闻采集、处理、传播流程和方式有什么影响?对记者报道洲际、国际重大活动有什么影响?对记者的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有什么重大影响? 5、为适应这样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在素质上应做哪些努力和提高? 6、您是否设想过21世纪的新闻装备?它们对记者的要求以及记者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