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是影响非常有限,尤其是对西方世界.由于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的差异,西方大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猎奇.在西方世界取得成功的中国文化生产者,多多少少也都有意无意地迎合了西方大众的这种文化猎奇心理.……  相似文献   

2.
王永亮 《传媒》2018,(12):73-74
西方国家"黑天鹅"事件频发反映了民众的时代焦虑,而事件背后则是文化冲突的结果.文章从"黑天鹅"现象出发,分析其诱发原因,探讨西方文化的内在矛盾,认为需要抓住机遇传播中国"和谐"文化,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区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梅 《编辑学刊》2002,(3):77-78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国家以其强势经济推行其文化观念,企图在全世界实施文化霸权.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应该对这一点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学习、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更不是"全盘西化".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第一防线,编辑人员首先要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汤潮 《出版参考》2005,(9S):1-1
近百年来,中国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的图书、期刊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是边缘点缀,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对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世界了解中国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5.
刘鹏 《北京档案》2008,(5):40-41
天主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西方文化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传教士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市场经济以利益的追逐为根本目标,只能带来少量经济利益甚至不能带来利润收获的文化传播自然也就无法显示出它的诱惑力,因此出现了传统的名著和价值观念少有顾及和关注的状况。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并直接体现在对中国大众文化传播的诱导上。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世界的西方化”大量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四散开来,其诱导核心是创造了一大批模仿西方大众文化生产创作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他们在生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繁荣稳定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与美西方国家内部分裂与混乱形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快速控制疫情与美西方面对疫情进退失据的现实,更是深深刺痛着美西方政治精英.面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事务的格局正在动摇的现状,他们倍感焦虑,不惜筹划并掀起对华展开全政府、全议题、全社会、全世界范围的地缘政治大角逐,将美西方国家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内进行大协调,以自身控制的资源与手段,对中国展开外部施压与污蔑、内部颠覆与破坏的系统行动,以达成阻断中国持续快速发展进程,确保美西方永久垄断国际格局主导权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不应该仅仅属于中国,同样也应该属于世界.如何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之一元,而且是最丰富多彩的一元,翻译无疑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中国为了与西方世界并轨,发展经济,在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上依然走着过去的单向道,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入超"和巨大的"文化赤字".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世界和谐发展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发展看,作为交流的工具,汉语国际推广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对提高中国政治影响、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加快中国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以再版次数为核心数据的世界图书生命指数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典图书87%为西方文化经典,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仅有30多个国家出现在世界经典图书的作者国籍排行榜上。世界出版业的西方化、资本化是这种文化失衡现象的重要推手,这是西方文化主导世界格局发展500年来所造成的诸多乱象之一。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为当今文化秩序失衡重建之路提供了逻辑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出版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准备。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是用中国思想对于世界出版业的一种中国阐释。  相似文献   

12.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世界上最美的都城.这座美丽的城市,落落大方,横平竖直,井然有序,就像一座巨大无比的中国围棋,点缀其中的各种建筑星罗棋布,美不胜收,是世界建筑史上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在过去一百多年间,这座美丽的城市命运多舛,历经磨难.它曾经历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蹂躏和洗劫,经历过内战的烽烟和日寇的炮火,经历了后来"大跃进"拆城墙,闹"文革""破四旧"的文化浩劫.尽管满身创伤,却也未曾伤筋动骨.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我们站在景山之上,俯瞰北京城,依然不失一派皇家气势和东方魅力,这是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使然.  相似文献   

13.
西方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成为世界新闻中心之一,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中性的报道增加,这一方面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受众的需要.但是,他们都会在报道中体现本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对中国进行曲解和误解,不会放弃用信息入侵和文化暴力对中国加以遏制.只有中国增强传播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与西方媒体平等的地位时,才能以中国的逻辑框架有效传播中国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出版业在"走出去"的具体方式上已经做出了多种探索.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中国出版实施"走出去"战略尚做出艰巨、勇敢、积极、智慧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包括四个向度,即中国电影在西方主要电影节上获得承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赢得西方主流观众认可;中国电影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得到传播。这一进程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艺术原因复杂运作的结果。其中中国电影的西方电影节之旅或多或少是东方主义的后果,下一步则要超越东方主义。走向西方市场主要是个商业行为,但不限于通过院线,还可以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来传播。走向世界归根到底是要让西方观众接受,这需要中国电影学会用当代中国故事传达普世关怀。而在西方世界之外,中国还必须重视东方世界,在东方,中国既有便利性也面临东方被文化殖民的新的困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更多地是在承担一份文化责任,而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张蔚 《出版广角》2018,(1):53-5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强国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图书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探索在海外建立中国书店的形式,为海外读者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作品创造平台与机会,为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形象、立体的展示舞台,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蔡天星 《出版科学》2015,23(3):58-60
从萨义德著作在海峡两岸的译本来看,后殖民理论传播的实质是西方对中国单向度倾销其知识产品.后殖民理论违背了去殖民化的初衷,却给挣脱了殖民主义的地区实行新殖民主义经济剥削和后殖民主义文化统治,造成了后殖民现象.这种后殖民现象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后殖民心态自我内化的显现.中国和东方世界前所未有地为丧失话语权而焦虑.大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第四世界”,成为台湾、香港为西方代理加工、知识生产的倾销地.大陆要积极参与多声部发言,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重视“拿来主义”的同时,着重加强“送去主义”,“驶入的航行”和文化的输出是两个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西方书系和中国书系是世界图书史上两个最成熟的书系.写本时期中西方图书形态有同有异.文章对写本时期中西方图书的载体、书写工具、装帧、标点符号、题名和版本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明了双方图书形态的异同、成因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大烟》是美国女作家项美丽关于中国题材叙事作品中备受西方世界肯定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对中国人抽鸦片过程的详细描写和西方人"我"成功戒掉鸦片的叙事,反映了西方作家在西方文化体系下对于中国的一种言说。  相似文献   

20.
安思国  张静 《现代传播》2003,(6):106-107
20 0 8年 ,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 ,这无疑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那么 ,中国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 ?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语境下 ,由于西方文化在事实上的强势地位 ,要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必然要以这种文化习惯所构建的中国形象求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但文化全球化也并非是由西方向东方单向的流动 ,它也包括不发达国家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 ,并以自己的民族性、独特性占得世界多元文化的一席之地。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中国《申奥片》① 、《申博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