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性学习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是满足社会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开放性的自由和谐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 ,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方式 ,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形成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思维方式、创造意识、创造技能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目标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师师之间互动发展;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焦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数学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与传统式学习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投入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性学习与传统式学习相比,其特点表现为:(1)探究  相似文献   

6.
当前新课标以素质教育为风向标,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搞好合作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意识.它是增强学生之间广泛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群体智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反映了当代学习方式发展的总趋势。当代学习方式时传统学习方式的超越表现在:创造性不是少数学生具有的学习能力,而是所有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学习潜能;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理性认知过程,而且是促进学生的生命自由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继承性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性,并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性指导。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9.
论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倡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一、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实质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这是探讨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一种良好的就业形式.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增强社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既有良好的机遇,也有方方面面的制约.深入分析这些矛盾,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的良好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连市沙河口和甘井子两区初二年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网络行为取向的特点,探索引导学生网络行为取向良性发展的对策,希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和家长,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严重匮乏,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必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是高等职业院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在工作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心理沟通策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应通过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创新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personal growth are related to their college experiences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ir precollege characteristics, whether the amount of reported development varies over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college, and whether th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perceived personal development vary from one year to anoth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self-reported personal development is unattributable to their precollege traits and is remarkably constant from the freshman through junior years.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reported growth are, however, evident. The sources of influence on reported growth vary over the three years; the only common influence is informal contact with faculty.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oronto, May 1983.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知识作为媒介,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把隐藏于学生内部的自我发展的潜质激发、引导出来.教学即唤醒,这也就意味着教学是解放学生内部成长力量、使学生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控制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诸因素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职业人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一半的高职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没有普遍有效地开展。为高职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职专科教育,应该尽快将文献信息检索列入教学内容,切实、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文献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0.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有利于情感智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