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也得到高速发展,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成为了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逐渐盖过了电视传播的趋势。伴随着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在社会大众群体中,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现场直播的级别,并且直播过程逼真、形象,越来越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社会大众可以及时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到来极大了冲击了电视等传统媒体。当前,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不断创新现有业务形式,促使传播效率提升,助推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是大众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报纸作为发展历史最为长远的大众媒体,其改革势在必行。而报纸版面是报纸呈现给读者的直观印象,对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新时期读者阅读特点及新媒介版式设计的优缺点,探讨了相关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赵偲 《新闻世界》2014,(4):157-158
李普曼用“我们脑海中的图像”来解释传统媒介环境下大众舆论的形成,它的形成基于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为大众制造的拟态环境,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公众议程。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媒介环境,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着人们对待变化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本文试从梳理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演变入手,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各个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并展望未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对大众媒介与舆论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凯芹  沈艳 《科技与出版》2021,(11):144-152
本研究从大众图书新媒体营销信息读者满意度角度总结了当前大众出版融合营销活动的效果.通过1514位受访者阅读大众图书新媒体营销信息的情况,实证分析了营销信息触达率、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得到了影响读者满意度的关键要素.结果 显示,大众图书新媒体营销信息的读者总体接触率并不高,目标读者对营销信息的评价不满意,现有信息传播不能满足读者期待;读者满意度虽与信息传播和营销服务两个维度的多个因素有关,但构建广泛的营销信息传播渠道,是新媒体时代提升读者满意度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超 《东南传播》2014,(9):29-30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同媒介间的融合变得越发频繁与融洽,移动媒介、网络社交媒介等新形式的出现,使得媒介终端的使用功能被广泛开发,媒体对大众的传播由面对面到点对点,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台湾公共电视台,虽然作为一个非商业性质的电视台,亦不能固步自封,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应顺势而为,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网红”力量成为互联网传播格局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如何处理“正能量”和“大流量”的关系、把握“导向”与“流量”的平衡,成为越来越突出的考验。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半岛都市报创意成立青岛“网红天团”,与自媒体深度联动、取长补短,紧跟新闻热点,输出既深度权威又形式灵活的内容,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是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合作共赢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吴荻 《新闻世界》2011,(11):22-23
随着比尔·盖茨关于“五十年报纸将被电子媒介所取代”的预言,作为印刷媒介代表的报纸的未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有关报纸网络融合论、报纸微小化等观点层出不穷。本文以一个全新视角来分析,报纸作为大众媒介是如何由占据支配地位回归到原先传播功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介状态,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的,以为报纸的未来寻找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脑、手机、微博、博客等新兴媒体迅速登上传播舞台,这种现象使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改变,传统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在新兴媒体的引导下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这就导致党的思想宣传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更加艰巨的任务。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在本文中详细的对如何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春彩 《新闻知识》2012,(12):111-112
媒介融合是当前大众媒介发展的唯一趋势,很多大众媒体还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媒体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应对新技术变革与受众广泛参与传播活动的发展现状。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诉诸文字传播与理性阅读的报纸在一百多年来不断进行变革,面对媒介融合的态势,报纸率先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但是媒介融合不同于以往的媒介变革,在保持报纸文字理性的基础上,需要在报纸版面设计上开始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版面形象的革新,更需要在设计思想上契合媒介融合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大众的生活水平,并推动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促使大众对于日常生活质量和生产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新型媒体技术的出现,促使媒体行业推进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并针对此方面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及时解决融合阶段的问题.同...  相似文献   

11.
体验经济的核心在于“非居间化”,即大众与大众消费品间的中介丧失,人们逐步摆脱中介的干扰,这点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媒介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通过编码技术转化为统一的数字形式,更新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同时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各种信息的交流。随着信息的传输形式发生改变,大众对各类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根据这一趋势,我国促进了多媒体信息服务的发展,运行新模式的传播方式吸引大众的关注点,于是,各种媒体开始淡化界限,互相配合,媒体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这一背景,电视综合类节目作为一个框架,一方面将不同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建立一个节目内容充实的信息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电视综合类节目也作为一个沟通平台,将各个类型媒体的资源进行共享,相互学习。但是电视节目融合在改变传统的电视节目报道方式的同时,会根据节目主题的变化,随时调整节目拍摄的主题,为提高媒体信息传播能力打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金海 《传媒》2011,(10):75
在数字技术逻辑下,媒介融合几乎是无法改变的趋势。我们明显感受到,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大众对媒体的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正迅速从传统媒体转向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在此种状况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选择以传  相似文献   

14.
以《大众医学》杂志手机版为例,阐述"融合"与"开放"是传统出版企业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应该把握的原则。从团队、资源、传播手段融合谈融合是新媒体以小博大的方法;从免费经济、内容分享、跨领域内容营销、是否支持用户上传内容等谈新媒体开放是怎么进行的。《大众医学》手机版已在赢利模式方面做出了有信服力的尝试,会对整个期刊界数字出版转型带来良好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春燕 《兰台内外》2023,(10):76-78
本文以我国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为基础,阐述公共图书馆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资源融合、数智赋能、理念融合与服务创新等性质特征,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跨界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现存问题,进而从大众服务的视角提出实现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以其传播方式多样、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范围广泛,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也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报纸新闻传播陷入困境,读者流失、阅读量降低、广告锐减等问题都冲击着传统报纸新闻传播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报纸新闻传播必须发挥其独有优势,以专业性和优秀的传播质量保持深度新闻的舆论主导权,并积极开展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实现报纸新闻传播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7.
黄乐辉  张香晴 《传媒》2015,(1):79-80
传媒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文章介绍了传媒产业融合的几种表现形式,并深入分析了其动因及其产生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纽约时报》在线收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美国《纽约时报》实行"差异化"策略,借机升级,探索总结出一种有效的在线收费模式。这一收费模式,兼顾广告商和受众的利益,给大众类报纸提供了一条在融合中升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颜维君 《今传媒》2016,(10):42-4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呈现出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和行业融合的趋势,但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视角对于媒体在这一大融合背景下呈现的困境解释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众媒体的变革与人际传播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对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研究中的应有价值与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试图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来对大众媒体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节目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逐渐脱离了社会进步的轨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节目需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电视台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要看清发展趋势,审视以往工作模式中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有方向地进行改进,找到相应的创新策略,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电视台需要创新节目内容和采编方式,给大众全新的体验,展现出个性特点,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