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的,绝不写成两句──这大抵是新闻写作中的名言。游离于主要事实,与主题无关的枝蔓,都须剪除。这使我想起了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要的是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事实!”对大多数新闻的写作来说,这没有错,是应当把握的要领。 新闻有“深度报道”,但没有相对于深度报道的“浅度报道”,而只有相对于详细与复杂的“简讯”、标题新闻等等。 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没有在简单新闻事件中写出“复杂”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世界许多事情的组成,原本就不是简明的、单纯的…  相似文献   

2.
日常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群记者同时对一个人物或事件采访,高明的记者,稿子上了大报大台的头条,水平低的记者,忙活几天不见发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对新闻主题认识和反映的深度,而新闻主题的深度,决定稿件的生命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4.
刘静 《新闻三昧》2006,(7):39-39
对于主题宣传,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规定动作”要写出深度、写出特点、写活写好,受读者欢迎,似乎很难。从2005年开始,中央新闻媒体陆续开展了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采访行动在内的主题宣传活动。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笔者参加了其中的一些采访报道,对于主题宣传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思考。认识要到位在许多人的意识中,主题宣传就是正面宣传,报道的就是成就。因此,一些记者在采访组织主题宣传的报道时,常常罗列出一个地方、一家企业大量枯燥的数据和事实,缺乏新鲜具体生动的事例。由于没有探寻新闻主题背后存在的深刻意义,没有将一…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我有幸成为记者队伍中的一员,在从业过程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不怕吃苦,兢兢业业外,记者最需要什么?有一位老报人告诉我,做记者最需要的是学会思考,跑口只要认真研究同样会写出好的新闻! <维修花数千维权数万元>就是这样一篇经过深刻思考的作品,它获得2007年度大众新闻奖二等奖和2008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也是截至目前鲁中晨报获得的第一个文字类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8.
求异出新闻     
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研究广播、电视、报纸的宣传形势,从中寻找新的报道题目,有的同志则跟在别人报道的后面亦步亦趋,别人报道啥,他也报道啥,造成主题雷同,新闻不新。新闻最忌文题一样,使新闻失去新意。怎样避免这种做“无用功”的现象呢? 首要的是树立超前意识。因为新闻贵在新鲜,同样的主题,第一次报道是新闻,第二次报道就不是新闻了。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在选择、提炼主题上要在报道形势的前面,即在报道内容的求新上要力争第一,勇当尖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易。这样,就  相似文献   

9.
驻台记者一批又一批,一次又一次,怎么可能有写不尽的新闻,怎么写出有价值、有质量、有份量的新闻?这是我们轮流赴台驻点记者的一个难题. 境外业界同仁常说,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每天、每分、每秒都会出新闻,都有可写的报道.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社会生活永不停歇,层出不穷,这没有错;可是,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总要看某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价值高不高?因此,一次又一次赴台采写报道,总要思考如何写出新新闻,如何开挖新闻"富矿",如何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各家报纸的品牌,也是抢占读者市场的主要武器.如何做好深度新闻,困扰着年轻记者的心. 采写深度新闻,必须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有深度的思考、分析、辨别、研究的能力.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只是看到表面新闻,这就需要年轻记者在平常的新闻采写中总结经验,对新闻的思考多了、深了,就能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记者部编辑的《采访与思考》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收集了人民日报驻地记者2002年研究问题的新闻作品,作者在每篇之后附写了采写后记,诠释采写经过。研究问题,是人民日报记者的基本功。社领导多次要求人民日报的驻地记者加强调查研究,多思考、研究一些问题,努力成为研究型记者。2002年,人民日报驻地记者深入实际,扎实采访,认真研究问题,写出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见、文采斐然的报道。这些作品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采访与思考》@吉哲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13.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4.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媒体记者,特别是新闻专题的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记者采写同一题材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乎记者的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的记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5.
打开我们的报纸,经常看到一些工业三部曲、农业四季歌式的报道,年年花开总相似。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增加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把新闻写出点新意呢?近年来,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有3篇稿子获得了河南省好新闻奖。我以为从锻炼自己的采写基本功入手,放开眼界深入思考,准确地使用新闻的价值尺度,是写出有新意的新闻的途径. 留心平常处记者要采写那些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不平凡的新闻事实,同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许多人都熟视无睹的事物,因为生活中越是平常的  相似文献   

16.
做一名专业新闻报纸的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对专业新闻的报道,主要的报道方向在哪里?通过思考,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敏锐;专业报纸的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7.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18.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19.
对广播记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话筒就是一切。话筒不是仅能传递并放大声音的冰冷工具,它像广播记者体内生长出来的、一个高度灵敏的器官,能呼吸,能感受,能思考,是大脑和心灵的组成部分,也是思维和情感的组成部分。深度必然地与思考联系在一起。广播记者是用话筒思考的。用话筒思考,就是让理性之光照亮新闻事实,让情感的汁液浸泡新闻素材,使深度成为录音报道的内在精神统领。思考的三个维度思考要有深度,起码应在理性、情感、文化三个基本继度上进行。理性维度美联社著名记者查尔斯·A·格拉米奇写到:“他(记者)不仅要写事实,…  相似文献   

20.
写出好报道深入是关键余世昌今年4月初,我作为辽宁日报的记者部主任,向全省14个驻市记者站提出要求:记者住村一日,写出住村感受。记者们以颇大兴趣住到了村民的炕头上,不但生动具体地报道了所见所闻,而且记者从中还发现一些重大主题。有位年过50的记者到村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