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久前,武汉大学新闻系几名研究生、本科生和干修生来到了我的住所——淘石山房,他们就《新闻知识》1989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发表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和何光先先生《再谈深度报道——兼与刘惠文同志商榷》这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有谁知在我回答这些问题之时,我的夫人将无线话筒放在了我们的旁边,在隔壁房间录下了我们的所有谈话。因此,现根据录音整理如下,以求教于二位先生和新闻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再答车英     
车英先生: 原以为先生年轻有为,当过新闻系的教师,现任大学学报编辑,又敢于主动站出来充当仲裁者,颇具大学者气魄,一定对深度报道很有研究,很有造诣;然而,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11期上的《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谈起——就所谓“深度报道”答何光先先生》一文,却使我感到失望,先生不仅把前文(《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关于“深度报道”的答问录——兼与刘惠文也与何光先先生商榷)自己已经肯定了的“深度报道”及有关问题,在这里否定了;而且,在争论问题时连起码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3.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发表方明同志文章《新闻转轨刍议》,从论证新闻事业的服务性着手提出了新闻转轨问题,我认为这个命题是值得研究的。方明同志在《刍议》中提出了“新闻事业也是服务业”、“服务性与指导性相辅相成”,认为新闻事业的服务性既“是优良传统,也是新问题”等论点,我  相似文献   

6.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7.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今年开辟了“得奖新闻采写谈”的专栏,我所熟悉的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看了后,都说:“这个专栏开辟得好”。我也  相似文献   

9.
答车英     
车英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上《关于“深度报道”的问答录》一文,到知先生对深度报道(或者先生说的应译为“深入报道”)颇感兴趣,十分高兴!随着新闻媒介及其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实践行为方式在不断变革,尤其是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更引人瞩目。关心和研究这些变革是实践工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教学工作者的本份,不然,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难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新闻知识特别是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优秀人才!对这一点,从关心深度报道并对此有所研究来看,先生是深知自己的使命的。值得学习! 先生对深度报道的见解,立论基本是可取的。只是有一点,即“深度报道的源与流”的问题,由于我  相似文献   

10.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子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开展关于深度报道问题的讨论。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多数报纸关于深度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报纸仍在那里“真、短、快、活、强”,深度报道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正如《编者按》所说,深度报道目前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上,还是采访写作上,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新闻学期刊上对这个问题开展  相似文献   

13.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今天发生的事情,几天以后再报道,或者同一件事情,其它新闻单位都报道过了,你再报道,就成了旧闻,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抢新闻便成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所经常关注的。然而,这几年出现的专业报,大多数因为不是日报,出刊期长,使抢新闻这个最基本的竞争在客观上受到很大制约。怎么办呢?读罢《中国商报》1989年7月22日一版头条刊出的《外烟,你姓什么?》一文后,使人想到专业报采编新闻应当注意“后发制人”这个问题是和下象棋一样,打响“马后炮”。我不懂棋艺,请教内行人后才知道,所谓“马后炮”和日常人们所说的带有贬义的意思有所不同,它是棋艺中一个重要拚杀手段,运用得当也是很厉害的一招。以从海外进口香烟这个问题来说,江苏作者毛长军采写的《外烟,你姓什么?》一文,就是“后发制人”,可说是打了一个带响的“马后炮”。  相似文献   

14.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的,绝不写成两句──这大抵是新闻写作中的名言。游离于主要事实,与主题无关的枝蔓,都须剪除。这使我想起了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要的是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事实!”对大多数新闻的写作来说,这没有错,是应当把握的要领。 新闻有“深度报道”,但没有相对于深度报道的“浅度报道”,而只有相对于详细与复杂的“简讯”、标题新闻等等。 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没有在简单新闻事件中写出“复杂”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世界许多事情的组成,原本就不是简明的、单纯的…  相似文献   

15.
何光先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8期上《答车英》一信,感慨万分,先生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争鸣的气魄实为我永生学习之。先生在信中所提观点与我有不少同感,但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很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不瞒先生:我是潜力研究西方新闻学的,原本也不想再在所谓“深度报道”上花更多的精力,然而,正是由于先生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又拿起笔来,就此问题再度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李沅 《传媒观察》2007,(4):57-58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个挺“牛气”的目标——做新闻的终结者。意思就是,他们周刊做过的新闻别人就无法再做了。作为一名在政经类期刊工作的记者,我对这个提法很有共鸣。结合4年多来在金陵瞭望杂志社写过的稿件,我粗浅地谈谈对杂志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7.
难得的益友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劳动之余,喜欢拿笔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由于我初学写稿,对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写作水平也较低,每次寄往报刊电台的稿件如石沉大海,因而在一度失去了写稿的热情。就在我处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天,省电台来信让我订阅《新闻知识》,于是,我便立即订阅了这本刊物。每期《新闻知识》一到手,我顾不得干农活后的劳累,在灯下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刊物中汲收知识的营养。通过学习《新闻知识》中的“卷首论坛”、“新闻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采写体会”、“新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业务1957年第2期上潘实同志的“贾岛非记者之良师”一文提出了一个见解:新闻写作要求快,不能因为字句的雕琢影响了报道的时间性。这个见解是无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然而,我觉得事情不是这样简单,如果仅谈这一方面,那是可能引起另外一方面的偏向。在我们今天的新闻写作中,语言的主要缺点不是过  相似文献   

19.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一月谈》登了民会同志的文章,提出“广告新闻化”好,读后很有同感。但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把“广告”与“新闻”调个位置,变成“新闻广告化”,恐怕就不好了。而这正是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新闻广告化,或者有意无意地把新闻写得近似广告,在目前经济报道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商业、市场动态一类新闻中,所见尤多。象有家报纸在报道一家工厂生产××牌护肤霜时,就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