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10,(6):102-102
不久前,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副刊切忌搞“小圈子”》,该文以“台湾报纸副刊几乎引领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副刊成为文学青年步入文坛的入门券”为切入点,指出目前我国报纸副刊“办得好的、卓有特色者不多”:历数副刊“重名家”、搞“小圈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呼吁“报界从业者深思之,以求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2.
争议者卢广     
他或许是中国摄影圈中最充满争议的一个,也是获国外摄影奖最多的摄影师之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靠揭家丑”获得国外摄影大奖。在圈子内,大家因其“拍摄动机不纯”,给照片“做手脚”对他避而远之,却少有同行在面对《西部淘金》《矿工》《非典》《中缅交界处的吸毒者》《青藏铁路》《沙漠化问题》《艾滋病村》《中国的污染》这一系列专题图片时,因自己的无为而汗颜。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大学生的读书掀起过许许多多的“热”,大多是昙花一现,而有一种“热”与众不同,始终保持着“恒温”,这就是“人物传记热”。从政治名人传如《拿破仑传》、《铁托传》、《卢卡奇自传》、《希特勒外传》,到科学家、艺术家传如《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富兰克林传》《英格丽·褒曼》、《卓别林》,从外国的文学家、哲学家传如《歌德自传》、《黑格尔小传》、《忏悔录》,到中国历史人物传如《毛泽东传》、《林则徐传》、《曾国藩传》,真是各领风骚。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崇尚的历史名人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为意志坚强、扭转乾坤的政治领  相似文献   

4.
我也不高兴     
这里我想绕个圈子,先从王小波说起。要说王小波,就不能不先提几句我个人的阅读状况。 本人对文学纯属外行;王小波出现之前,完整看过的中国现代小说也就是《金光大道》、《向阳院的故事》、《新来的小石柱》、《连心锁》,这么几部,再就是那些武侠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合理调整、完善了类目体系,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要求,但是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部分有关时代的类目,如“国际时代表”和“中国时代表”中的部分类目与主表的“J110.9艺术史、艺术思想史”等类目在配号、类名、起讫年代方面存在不一致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在《中图法》(第5版)修订时,国家图书馆《中图法》编辑委员会应对其统一规范类名、统一配号、统一起止年代,以进一步完善类目体系。  相似文献   

6.
拥有六家下属企业、上千员工和台湾最大直销队伍,在艺术、地理、儿童图书出版方面成绩斐然的台湾锦绣文化企业,与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内地新秀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制作的“中国佛教之旅”即将出版。双方代表不久前聚首昆明,互通情况,认为双方在整体出版观念上契合甚多,因而有意在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出版“艺术与生活丛书”、“献给21世纪中国孩子的新知识宝典”。“艺术与生活丛书”是一套融生活情调及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休闲、普及型丛书,全彩印,如《与莫奈欣赏阳光》、《与毕加索喝咖啡》等,将莫奈的绘画与对阳光的分析、毕加索的画与喝咖啡的艺术放在一起叙述,情趣盎然,生动引人。“献给21世纪中国孩子的新知识宝典”是台湾锦绣  相似文献   

7.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是一本研究中国式自杀的精致的小册子(以下简称《自杀》)。笔者用了3个词语来定义《自杀》一书,即“研究中国式自杀的”、“精致的”和“小”。之所以说它“小”,  相似文献   

8.
第三类:社会问题,可简称“问题题材”。小说中,有“问题小说”一类;报告文学也有这么一类,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如记述独生子女种种状况的《中国的“小皇帝”》(涵逸著);如反映当代婚姻、家庭问题的《阴阳大裂变》(苏晓康著)。这些作品,都提出和展示了人们还未感到或已经感到、正要说出而还未说出的社  相似文献   

9.
署名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言论,就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言论。一般四五百字,短则二三百字。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第一个小言论专栏“大家谈”。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报纸大都设立了这类小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北日报》的“群言堂”、《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等,都发表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10.
要写好小言论,我从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应做到“四要”。 一、题目要小。小言论寥寥数百字,题目一定要小,否则不易写深说透。如刊登在《绍兴日报》上《“滥贷款风”该休矣》,题目小,文章就可在“滥贷款”上花笔墨,摆现象、列危害、挖根源、谈纠正方法,读后一目了然。又如《教子用好压岁钱》等,题目都比较小,问题易说清,道理易讲透。  相似文献   

11.
杨莉 《声屏世界》2006,(3):33-34
1992年,中国大陆引进了美国情景剧《成长的烦恼》,向中国观众介绍了这一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随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情景剧策划与制作,十年间,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近年来,“京味”和“东北味”等北方话以外的方言情景剧开始繁荣,形成了以粤派《外地媳妇本地郎》、海派《老娘舅》《新七十二家房客》、川渝派《街坊邻居》《麻辣烫》等为主要流派,其余如西北味的《西安虎家》《快乐兰州》、云南味的《东寺街西寺巷》、贵州味《贵州背兜》以及江南味的《园林之家》《松柏巷里万家人》等为辅的遍地开花的局面。这些以当地平民百姓市井生活…  相似文献   

12.
小言论是报纸版面上的轻骑兵,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小言论以其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读来亲切感人而赢得读者,也得到编辑记者的重视。细心浏览报纸的读者会发现,《人民日报》一至四版开辟了“今日谈”、“长话短说”、“快语”、“漫话”等刊登小言论的阵地,《工人日报》设了“小论谈”,《农民日报》,设了“大家谈”,《中国法制报》开设了“暮鼓晨钟”、“群言众议”,《新华日报》设了“细流集”……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图书有:三联书店的“目击者丛书·自然博物馆”,包括《鸟》、《鱼》、《火山》、《恐龙》、《天气》、《哺乳动物》。商务印书馆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收入《酒店业》、《交响曲》、《记忆》、《恺撒》、《国际投资》等6种。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中国商贾小说与经商管理艺术丛书”,邱绍雄编著,有《金瓶梅与经商管理技术》、《明清商贾小说与经济管理艺术》等4种。  相似文献   

14.
<正>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特别关注》的“侃点”“看点”“格言”“段子”“书中锦句”等小栏目逐步形成了短、实、新、深、活的鲜明特色。栏目小,作用大。上述特色鲜明的小栏目强化了《特别关注》的独特个性,在吸引读者阅读《特别关注》,助力《特别关注》成为中国名刊等方面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缪立平 《出版参考》2007,(9X):17-17
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推出了“艺术中国”“当代中国”“传统中国”、“学术中国”“原创中国”和“魅力湖南”6大系列“走出去”图书。其中《吴冠中全集》目前已被新加坡吴冠中艺术馆洽购该书的东南亚英文版权。BIBF期间,湖南出版集团与韩国IMPRIMA KOREA出版社签约,输出《青瓷》、《书香三千年》等图书版权;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签订了《长沙窑》版权输出合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小众群体是指被少数人喜欢或是接受的事情与爱好的人组成的圈子,如hip-hop、二次元、同人等文化圈子。相比于主流文化圈,圈子内的人有着更加新潮的思想与更加强大的接受能力。互联网时代给此类亚文化圈子带来了更多的流量,所以小众群体即使称之为“小众”,但是在圈子受众上依旧有着巨大的体量。自取代百度贴吧成为“CP饭圈”同人作品创作根据地之后,网易LOFTER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也紧跟潮流。本文以“CP饭圈”为例,从LOFTER本身特性及其流量支持的角度出发,分析LOFTER新媒体平台成为“CP饭圈”小众文化群体主要创作平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9月25日结束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工作会议暨颁奖大会上,由廊坊电视台与三河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中国牛王》获电视片奖,此奖项仅颁给全国6部电视片。《中国牛王》全片5集,以纪实手法反映了全国养牛第一大户——三河市小崖各庄  相似文献   

18.
微信朋友圈既具备了中国社会传统圈子文化以血缘和差序格局为主的社会关系特质,同时又将新兴的网络虚拟关系引入其中,形成了特有的“圈子”文化.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潜舆论,其在微信中的传播呈现出易盲从、效果强、广度小、开放性差的新特征.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可以归纳为圈内传播、圈子间传播和线上、线下交叉传播三种传播模式,其表现出来的传播新特性亟须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在泡沫经济的阴影下,1993年日本出版界依然充满活力。虽然广告大减,但新书数量增加,书店扩增,书刊涨价,算是维持着“出版不畏不景气”的神话。 书籍的销售金额到1993年9月底较上年同期增加4.5%,达7630亿日元,销售册数则较上年同期减少0.2%。 此外,93年日本出版界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型图书出现。如用视觉来体验三维空间的所谓“3D艺术”书籍,开拓了书籍作为媒体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很受欢迎。小学馆的《C·G立体图》及鳄鱼丛书的《魔术图》非常畅销。有些漫画及卡通片如《螺样》、《机器猫》、《小色鬼臣之助》等则以独特的观点来验  相似文献   

20.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绽放的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回眸》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该片制作历时三年半,共分四集,分别从“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新求发展”、“交流促传播”四个层面,首次以影像形态,全面系统地表现了中国电视艺术自1958年至2011年以来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作为“影像版”中国电视艺术50年发展的首部力作,《绽放的力量》(以下简称《绽放》)在清晰的历史流变叙述、丰赡的内容含量、经纬交错的叙事策略和深厚的学理分析诸方面均有追求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