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贾岳 《军事记者》2002,(2):48-48
去年底,我在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是《捡到一包烟喜得两千元》。报道开篇点题:9月1日对于来京以捡破烂为生的胡某来说“真是个‘幸运日’”。因为这天他在某处捡垃圾时,意外发现一包香烟。拆封后,“他赫然发现烟盒里放着的不是香烟,而是一根根卷成香烟状的人民币。一百元一根,共计2000元。”“喜得胡某当即给自己‘放假’,回到暂住处请同乡们吃了一顿。”最后记者没忘加上一句自己的评论:“胡某得到了不大不小的一笔意外之财,只是不知哪位居民看到这则小消息后要后悔不已了。”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只可惜怎么就没砸…  相似文献   

2.
作者原稿:香烟拆零卖“肥”了黑老板“瘦”了学生娃本报武汉讯近日,武汉市汉阳区十里铺汽配市场附近报是热闹,每天都有成群的周围学校的学生放学后到这里抽烟。一名向记者“借火”的学生说,“已抽一年了,不抽不行!”记者问:“在学校怎么办呢?”他说:“每天上学时书中都夹一支烟,有时间就躲在厕所抽,遇到老师,就丢进厕所里。”记者来到学校厕所里发现:地上到处都是烟头,大多是红塔山、红金龙、万宝路等名牌香烟。据了解,学校附近的商店对买烟的学生大多采取“零卖”的方式:10元以内的香烟,每支卖5-6角。日前,记者先后对武…  相似文献   

3.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辛辣的讽刺     
辛辣的讽刺邓立品近日,笔者和湘潭钢铁公司几位工人师傅闲聊。年龄较大又爱写点稿的老刘笑着问:“你们当记者的专门监督人家,报纸电视里专门曝人家的光,为什么不见曝自己的光?不监督自己?有些记者自身不干不净,参加会议索要红包、礼品,连桌上一包香烟都要往袋里插...  相似文献   

5.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6.
校对与钓鱼     
前段时间,本报编辑部请来业余评报人史道宁谈评报的感受。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自己发现见报差错的规律,说记者采写的稿子比通讯员的来稿差错少,外地稿件比本地稿件差错少,提到正刊一版,他说他基本上找不出差错,就到正刊二版去找,因为正刊二版主要刊发本地新闻和通讯员的来稿,史先生说:“就像钓鱼要找‘窝子’,我把二版当作发现见报差错的‘窝子’,专到那儿去找差错。”他的这席话,  相似文献   

7.
一位记者朋友常有佳作获奖,电话求之要诀,对方谦虚一番之后道出真经:“我经常注意自己‘水桶’里的‘水位’,惟恐知识的‘水位’下降而使文章‘搁浅’。”比  相似文献   

8.
“‘兵记者’”是机关里的一名报道员。机关里的军官几乎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们都很佩服这个义务兵。义务兵叫吴军,是从陕西子长县入伍的农村娃,他被四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战友都叫他“兵记者”。集团军首长拍着他肩膀说:“了不起”。新闻系的教授看着他叨多万字的笔记说:“不可思议”。_吴军入伍后被分到某团四连。—“最好找个城市兵,文化高,脑子灵”,一天他隐约听到团政委找指导员选调一名报道员,心里一急上去就跟人斗气:“俺是个农村兵,可和贾平凹是老乡,写新闻格准行!”。·政委和指导员会心一笑,便让他以当时全团整修靶…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11日,临海新闻网刊登了一篇题为《记市“十大杰出女性”市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谢娟娟》的通讯。其中有一段话:“在谢医师的科室里,记者还看到一个最怪《告知》:因思想高度集中,讲得太嘈杂会影响工作,请免讲‘谢谢’‘拜拜’‘再见’,恕却之不恭了。”谢医师的意思是,请患者不要讲谢谢之类的客气话,恕我不能接受。她使用了成语“却之不恭”。“却之不恭”是拒绝接受吗?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有一个叫马特·里德利的人,在一篇文章中呵斥某些媒体和记者:“记者实在太笨”,“绝对不要低估媒体的愚蠢”。(见《海外文摘》2002年12期)作为在媒体工作过30多年、名字曾被误认为是“阻假”(即“祖甲”的谐音)的笔者,初看这个批评,觉得有一点别扭、刺耳。令人惊讶的是,里德利竟是一种被称为“麦田怪圈”(也称“庄稼圈”)假象的制造者。里德利自称是“一个在银幕下制造‘天兆’的淘气鬼”。他的文章坦陈了这个英国人和他的妹婿一起造假的经历。在麦子快成熟的时候,他们用一根长钉扌契在麦田里,钉子上栓着绳…  相似文献   

11.
人民的好记者王永海本刊特约记者张书政1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精神文明表彰大会上,有位新闻记者披红戴花,市委书记宣布授予他最高荣誉称号———“模范共产党员”。人们称赞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记者行里也出了精神文明标兵。”这位记者名叫王永海,在...  相似文献   

12.
“格子里面知识无穷,乐趣无穷,常‘爬格子’不仅能丰富自己,而且能指导工作……”这是成都军区通信团政委王国忠的经验之谈。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7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8年名列前茅。从报遇员到团政要谈起新闻报道,王政委无不感唱:“我这个政委是业余时间从‘格子田’里‘爬’出来的。”他当新战士的时候,有一次,觉得班长的带兵方法不对,当时想说又怕说。于是,便写了一篇《班长请你别那样》的读者来信,寄给《战旗报》,很快被刊用了。从此…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家报纸要办得很有起色,记者就“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记者怎样才能具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呢?笔者认为记者“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祖父临回台湾的头一天晚上,我和妻子才匆匆赶到家里。这时,他的提包里,要携带的东西已经装好了:两瓶西风酒,一条窄板金丝猴香烟,一包秦腔磁带。他满足地说:‘这就够了,再啥也不要带了。’妻似乎有点遗憾地赶忙掏出她将要送给祖父的礼物,顿时,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我解释说:‘这就是广告上经常说的‘五○五’神功元气袋’。全家人挤在一起,摸着、嗅着、看着。祖父拿在手中,看着袋子上的老寿星,摇摇头。母亲开  相似文献   

15.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6.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洛宁县支公司,最近启动“记者保险工程”,为洛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免费提供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在中国新闻记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史上开创了先例。 这项“记者保险工程”的保险期限为一年,全年最高赔付额为40万元,个人赔付额最高为2万元,个人意外伤残赔付额为2万元以下的医疗费赔偿。当个人意外伤害死亡时,洛宁寿险支公司可为其赔偿2万元的保险金额。这项“记者保险工程”满一年后,还可续保。该公司经理张向阳介绍说;“为支持新闻记者有效地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解除新闻记者及其家属子女的后顾之忧,我们洛宁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份的工资,山西平定县冠山镇教师每人被扣掉了200元,听说其中180元为“WTO知识培训费”,另20元则不清楚被用于何处。平定县教育局局长郝建平“多方打听”后告诉记者,那20元是春节时镇里的“扶贫济困”捐款。近年来,山西各地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但记者在阳泉市平定县调研时发现,当地有关部门时常以搞建设工程或各类捐款为名,不经教师同意,就克扣教师工资。“我们的工资成了‘唐僧肉’,自己做不了主,政府想扣就扣!”教师们对此意见纷纷。政府想扣就扣教师工资常“缺口”巨城镇一些教师告诉记者,2002年以来,他们的工资经常“…  相似文献   

19.
“阿星,这个15岁开始即在深圳的‘广西砍手党’团伙里做饭炒菜的小伙子,却一直拒绝同流合污。18岁开始,他便离开‘砍手党’团伙,在工厂里兢兢业业打工……7月8日,因为旷工一天,他所在的工厂主管辞退了他,4个月应得的2000多元工资只给了600元,并且在他收拾衣服准备离开工厂的时候,出言羞辱他,于是他一怒之下把主管杀了,随后自首。”(7月11日《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对“阿星杀人事件”的报道,透着一种深切的同情。7月14日,陪同阿星自首的记者在《南方周末》发表题为《新生代民工的城市梦想》的评论文章,追问阿星杀人事件的社会根源。此…  相似文献   

20.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