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的报纸阅读已经进入了”快节奏”、“浅阅读”的时代,对版面编辑来说,既要让报纸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要注意编排的“厚度”;既要讲求版面的视觉冲击效果,又要把握稿件的准确性和深度内涵,等等。这些双重责任要求版面编辑必须具备优秀的编辑业务能力和版面编排技巧.这也是现代报纸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3.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说:“夜班编辑一上班,就扮演‘当家人’角色,柴米油盐样样操心,各种作料要想方设法备齐,使出浑身解数,烧出美味可口的菜肴,以飨读者。”可见,时事编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千方百计将时事稿件处理好。既要把握住稿件的政治性、新闻性,又要在报道中将准确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把版面安排得体,又能让读者对报道的形式和内容喜闻乐见。要做到这些,我们认为时事编辑的这个“当家人”角色必须是个多重角色。政治家角色时事编辑第—个应充当的角色是“政  相似文献   

5.
笔者作为已从事地市级党报编辑工作10多年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觉得要让地市级党报宣传效果上档次,除必须精采精编,还必须推出编排手段多样化。能扣住读者心弦的“活”化版面。这就要求我们版面编辑要当好版面“作曲家”和美术设计师。 作为一名党报版面编辑怎样才能当好“作曲家”,把版面这首大“曲谱”作好、弄“活”呢?这涉及到版面的立体化问题。 何谓“立体”?《僻海》上解释,在同一个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具体到“版面的立体化”,则主要表现的是版面所辖的文、图、题、线等元素搭配协调的形式美,其主要依赖…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专版,这些专版由编辑部分工固定编辑组编,有利于熟悉业务,比较稳定。 但时间长了,人缘熟了,有些专版编辑利用手中组稿组版的权,对自己采写的篇幅字数优先,同行的互相海涵,熟人的加以关照。别人来稿写得虽好,但版面有限,只好“靠边站”。这种专版,在编采人员较少的地方报纸上并不少见。专版编辑除享受编辑们的同等待遇外,还有一份没有明文规定自己享受的“加餐”,造成编辑之间心理上的不于衡。在专版上出现稿件平淡、专版不专、由少数“圈内人”操办的怪现象。通讯员戏称为专版编辑的“自留园”这种现象比较隐蔽不易被领导发现。  相似文献   

7.
当编辑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编的稿件或版面得到读者肯定。 前不久.我们收到四川省绵阳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冯宇民的一封来信,对《战旗报》最新推出的副刊专版《古今中外》提出表扬:“我一口气读完了版面上所有文章.感觉心旷神怡,受益匪浅……祝贺《古今中外》出刊,我定会是忠实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文字记者用文字‘“说话”,摄影记者用图片“说话”,而组版编辑则用版面“说话’“。组版编辑对文字记者的稿件要起到升华和增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版面的重要性。版面中的文字、标题、图片、线条等,是版面的生命,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版编辑把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是用版面“说话”的过程。组版编辑怎样用版面“说话”呢?笔者在几年的组版中,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编排思想。一块版面需要容纳若干篇稿件,但这些稿件绝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它的上与下、左与右、轻与重…  相似文献   

9.
专版编辑往往被教导说:“编好你的专版就行了。”负责编辑的版面上一出现编辑自己的稿子,也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把版面当成了自留地。” 我对于这样的理论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编好专版就行了”并没有普遍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李瑞英,几乎每期都要在她所编版的“学者访谈录”栏里发一篇颇富特色的访问记。阅读范围广的读者也可能注意到,凡办得有生气,有特色的报纸都不乏类似现象。所以“编好专版就行了”之说,怕有点偏颇。 其次,编辑的责任固然在编,但很多时候也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很多报社,编辑实际上扮演的是导演角色,编辑就是某一个版的总导演,从稿件选择,字修改,差错纠正,标题制作,直至版面包装,几乎全是编辑这个“总导演”一手完成,是编辑将一个具体作品、具体版面展现在读面前。这其中,编辑面临着多种考验,需要拥有多种通关能力,比如:眼光要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洞察稿件的“新闻眼”;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预见稿件的效果与影响力;要有较高的字取舍能力,版面统筹能力,把关能力;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美学素养,其要求几乎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1.
《法纪广场》是《人民前线》报的一个老专版、名专版,它以“普及法纪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普法之星、推动依法治军”为宗旨,抓问题准、可读性强,服务功能好,版面风格活泼、灵动。专版尤以稿件的抓问题意识在军区首长和广大官兵中获得较高评价,在报社几次组织的读调查中都名列前茅。近年来,这个专版所发的版面头条基本上都被报社评为了优质稿;推出的主要专栏也屡屡在全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空军报》“基层在线”专版中的《热线点击》栏目颇受基层官兵欢迎。2005年,该栏目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暨全国副刊年赛栏目一等奖,该专版也获得版面二等奖。“聚焦连队话传统”系列微型调查中的《我帮厨,我快乐》一稿,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篇稿件的编辑过程说明:只有深入部队基层生活,才能提取出深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13.
让专版的“脸面”亮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劲崛起,对传统的报纸宣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争夺读者,占领市场,各报纷纷打出“特色牌”———办周刊,开辟专版。专版已成为报纸宣传一个极具色的重要阵地。讲究专版的版面艺术,让它的“脸面”亮起来,对提高报纸的宣传效益,关系极大。解放军报作为中军委机关报,对专版的版面要求,有其独特的标准。此标准,我在分管军事部专版宣传过程中,与负责版的编辑一道,对专版的版面艺术作了一些探索。专版的定位决定版面的整体风格解放军报扩版后,有专版十几个,仅军事部负责专版就有4个半。…  相似文献   

14.
第十二届全运会9月12日在沈阳闭幕。《辽宁日报》的《全运专刊·全盛志》每天8版共14期,以112块版面、700多篇稿件、500多幅图片组成了十二运盛会的华彩拼图,展示了辽宁全面振兴进程中的“盛情”“盛景”“盛意”(三个专版名称),集中报道了国内体坛骄子“盛举”“盛气”“盛迹”(三个专版名称)的英雄豪迈。  相似文献   

15.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6.
湘潭日报改版6年的实践,使我们懂得,要办好一张报纸要十分注意“准、活、特、情、预”。编辑方针要突出“准”。就报纸而言,一个专栏办得是不是有特色,一个专版办得是不是有质量,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专栏或专版的编辑方针定位是不是准确。这几年,湘潭日报办出了一些有影响的专栏、专版,其中一条经验,就是编辑方针定位比较准。如改大报后在推出的《农民之友》专版时,我们根据湘潭农村的实际以及报纸的特点,确立的编辑方针是具有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服务性,提供经济信息、提供科技知识、提供致富经验。由于这一编辑方针定位…  相似文献   

17.
版面编辑工作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编辑犹如烹饪师。同样是几种原料,高明的烹饪师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同样是几则新闻,高明的编辑能把版面处理得明鲜、生动,给人以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宣传效果。《中国青年报》1986年12月24日关于中国女足第一次参加亚洲女子足球锦标赛夺魁的报道,编辑对版面的处理独具匠心。消息与评论珠联璧合,标题同照片相映生辉,令人折服。我十分敬佩编辑的胆略,对消息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改革经济专版七种构想彭国祥从事版面工作的编辑,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即编辑设计版面如同烹饪大师下厨,厨师每制作一道菜,大都要对色、香、味三味进行研究,经济专版的版面设计何尝不需从三味进行考虑呢?阅读省报,有时可以发现这样的倾向:版面设计趋向杂志化,经济专...  相似文献   

19.
宣传报道的“度”,指的是对客观事物与新闻报道把握的尺度。记者确定主题、取舍材料、谋篇布局要把握好“度”;编辑选择新闻、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组织报道,更需要把握好“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搞新闻工作,就是在把握“度”上做文章。这篇文章做得好,新闻宣传既能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搞得生动活泼,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如何把握好宣传的“度”呢?我以为应该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掌握好分寸。记者获得的采访线索很多,编辑每天要接触大量的稿件,一般稿件的取舍是比较好判断的,难…  相似文献   

20.
报纸以什么样的形象与读者见面,版面编辑很重要.一堆原料,高明的厨师可以烹饪成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拼成一桌人见人爱的宴席.版面编辑设计的版面,如果信息量大,图文并茂,错落有致,标题制作精心,可以使读者耳目一新《钟祥报》八月二十九日第二版就能给读者以赏心悦目之感.这块版面的头条消息《洋梓镇干部工作日禁酒》与右下角的消息《南木山居民吃水不再难》,《扶贫先扶志》与《公用电话乱收费,谁管?》,《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纪》与《胡集派出所整顿特业文化市场》等,呈现对称格局,使整个版面井然有序.此版还较好地运用了版面语言来体现编辑的思想与意图.具体体现在版面的位置、标题字的选择、网纹线条的运用等.该版面的重点文章,版面编辑尽量加以突出.如头条文章,标题用黑体字放大加以强化;南木山居民解决了多年来的吃水难问题,为市民所关注,尽管排在右下角,但也给予了强势处理.《公用电话乱收费,谁管?》也是读者比较关心的新闻,而且具有可读性,虽然文章(?)下,但通过线条强化,使文章凸现出来.版面,由每篇文章组成,因此,每篇文章的形状直接影响版面的整体效果.一篇文章,既不能太瘦太少,也不能又粗又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