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华萍  德培 《今传媒》2010,(4):25-26
媒体报道,最怕报道出“百报一版、千台一面”,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必然随之失去受众,这恐怕也是近年来的新闻业界为什么一再强调“独家为王”的根源所在。毋庸置疑,关于两会报道的竞争,就是最典型、最集中、最显著的同质新闻竞争。对于各祭宝器、各显神通的新闻媒体而言,如何既避免自身“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因袭,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报道历来是经济类新闻的主要支柱之一,它在新闻传播业中的“强势”地位也早已确立。我国的金融报道虽然起步很晚,但是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加之新闻传播界同仁的努力和受众的支持,其进步、成长却是极为迅速的。这不仅表现在报道面与量的纷繁丰富上,而且还呈现于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等的多样化与创新性上;一些优秀的精品报道甚至令受众爱不释手、难以忘怀。应该说,今天的金融报道在我国传媒的受众市场上,已经营造了一道十分亮丽的人气旺盛的独特风景。然而毋庸置疑,在这一历史表象的背后,人们对金融报道的责难和怨言还经常出现,一些金融报道的权威性、科学  相似文献   

3.
媒体报道,最怕报道出“百报一版、千台一面”,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必然随之失去受众,这恐怕也是近年来的新闻业界为什么一再强调“独家为王”的根源所在。毋庸置疑,关于两会报道的竞争,就是最典型、最集中、最显著的同质新闻竞争。对于各祭宝器、各显神通的新闻媒体而言,如何既避免自身“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因袭,  相似文献   

4.
国外媒体金融报道的六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金融报道在国外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也提高到空前的程度。 国外新闻媒体从事的金融报道,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新闻服务,一类侧重于行情信息服务。前者可以说是一般性金融新闻报道,是为一般受众服务的;后者是专业性信息服务,主要是为投资者服务的。两种报道的服务对象不同,报道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本文主要谈谈国外媒体一般性金融新闻报道的特点。 一、高度重视金融报道,把金融报道放在日益突出的地位,是当前国外媒体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场由长沙两家媒体引发的县委书记两种不同死法的轩然大波,随着“权威部门”调查之后确属“因公殉职”逐渐走向平息。在这场喧闹中,我们看到受众对于媒体不同报道的反应是何等的强烈,在硝烟味十足的指责中,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的媒体,受众不再只是应声而倒地的“靶子”,昔日的“应声虫”已经成了今日的“解读者”。  相似文献   

6.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国各媒体迅速抢滩,利用各自的优势,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在发生的事告诉受众,这极大地满足和尊重了受众的知情权,其报道方式引起了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一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不同方式方法的反思和研究,为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在故事性上下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雯 《军事记者》2005,(7):10-10
让正面报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然而正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读性不强、不贴近受众的问题。笔认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报道缺乏故事性。由于没有用故事手段“包装”,不少正面报道显得概念化,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导致了受众对正面报道的疏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金融报道虽然说不上面目可憎,但在读者贴近性方面的探索相对滞后。那么,在现阶段,什么样的金融报道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贴近受众? 笔者以为,金融报道强调贴近性必与其报道领域的特质紧密结合。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具备专业性、政策性强的特点。金融报道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就是要向受众尽可能提供他们看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是指媒体“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要引起受众对该报道产生兴趣,必须突出信息对受众的效用,即要使受众与所报道的新闻具有关联度。这种关联度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内容上要从人的本能需要到个人经验到生存利益达到关联,形式上关联度则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特性,吸引受众关注。作为“权威性”的舆论引导媒体,人民网抓住最近连战“破冰之旅”,宋楚瑜“搭桥之旅”重大活动,结合网络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关联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媒介技术孕育了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电视新媒体。但对于受众来说,技术是其次的,他们最关心通过这个新媒体是否能看到更新更好的电视节目。“内容为王”是媒介市场竞争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受众为本”是生产媒介内容产品的指导原则,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制作必须基于自身的受众特点。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较,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5,(7):1-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我国新闻界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闻重拳出击,坚决遏制这种“新闻公害”的继续蔓延。  相似文献   

12.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入世”以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和变化的形势日趋复杂,受众非常需要媒体为他们遴选出重要信息并提供深度的分析。因此,我们的金融报道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跳出原来偏重动态新闻的模式,通过采用解释、分析、调查等多种方式,树立全球意识,把握金融的脉搏;关注百姓,普及金融常识;深入浅出,提高金融报道的艺术水平。这样,金融报道才能适应入世的挑战,满足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4.
张永明  张亮 《新闻界》2000,(3):54-54
深度报道这一新闻文体在中国的各媒体上雄踞了多年 ,至今仍是各大媒体迎合受众的最好“看点”和具有经济效益的最好“卖点” ,也是受众最喜爱的“受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稍加分析和总结就不难发现 ,深度报道在中国各大媒体雄踞多年不衰的原因 ,主要是我们各大媒体都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一文体的内涵 ,同时不断拓展它的外延。既然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那么 ,深度报道肯定是由诸多不同体式所组成集合的 ,笔者拙认为有以下些类型 :一、独篇类所谓独篇就是由消息型新闻构成的一个单篇 ,篇幅比一般消息较长 ,信息的容量较大。独篇深度…  相似文献   

15.
李洪启 《新闻界》2001,(4):14-17
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历来是我们认识上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在新闻传播者方面,由于担负着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报道中有些同志往往从“宣传”的角度思考问题比较多,而对如何让受众乐于接受则考虑比较少,报道手法也比较外露,喜欢居高临下地拿大道理向受众说教。现在尽管单纯持这种思维定式组织采写报道的不多了,但同行中“我宣传你接受”的观念依然存在。而从受众方面讲,情况就不同了。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16.
衡量一个金融报道是否好看,会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出现多种标准。受众在选择,而从事金融报道的新闻同行们,也需要不断地做出判断,不断地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7.
郭漪 《新闻世界》2012,(2):96-97
大众媒介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受众如何想象当今世界图景。因此,研究不同国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国家在某一国际新闻事件上的民意形成。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以中国的《解放日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对2011年3月19日爆发的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来考察中英两国媒体在构架国际事件媒介现实上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这对于我们认清客观现实世界,改进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场由长沙两家媒体引发的县委书记不同死法的轩然大波,随着“权威部门”调查之后确属“因公殉职”逐渐走向平息。在这场喧闹中,我们看到受众对于媒体不同报道的反应是何等的强烈,在硝烟味十足的指责声中,媒体对于自己不慎犯下的错误显得无所适从。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的媒体,受众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经济报道由“服务生产”向“服务市场”的转变属于“第一次转型”的话,那么向“服务受众”的转变当属“二次转型”。它的核心在于:在报道模式与角度的选择上,强化“受众第一”理念。在报道中,“始终如一地把受众的需求最大化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0.
王昕 《青年记者》2016,(3):66-67
“粉丝”是最为积极的一个群体,是积极受众的典范.正是由于这些特定的“粉丝型”积极受众的存在,我国众多影视企业开始专门为粉丝群体拍摄电影作品,使得新一类电影类型——“粉丝电影”得以诞生. “粉丝电影”的受众特点 根据学界对于“粉丝电影”的几点共识,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名IP、明星主演或主创人员(包括导演和作者)的社会关注力,为其特定粉丝受众群拍摄的新型电影.这类电影受众细分程度高,先天具备“明星效应”,广受粉丝群体欢迎,票房不断刷新.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推出的《小时代》《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都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其受众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