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袁泉  陈慧 《声屏世界》2007,(5):52-52
现在的经济信息传播活动越来越注重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受众早已不再满意处于被动的“受”的位置.他们更希望参与到节目中,成为“传”者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在做经济服务类节目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让观众参与进来,通过他们汇聚人气。这点在央视二套的为您服务栏目中的《交换空间》节目已经得到充分印证。两位设计师分别带领红、蓝两个家庭参加房屋装饰竞赛,  相似文献   

2.
一场由长沙两家媒体引发的县委书记不同死法的轩然大波,随着“权威部门”调查之后确属“因公殉职”逐渐走向平息。在这场喧闹中,我们看到受众对于媒体不同报道的反应是何等的强烈,在硝烟味十足的指责声中,媒体对于自己不慎犯下的错误显得无所适从。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的媒体,受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现场报道的增多,记在广播里“发声”、在电视里“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记与听(观)众直接交流,这无疑进一步密切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记也不可避免地连同新闻主体一起,成为受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如何摆正采访与被采访、采访与媒体、采访与受众的位置,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记应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润森 《新闻传播》2005,(10):55-55
国外受众的偏好与国内受众不同,他们更关心的是“点”以及和他们身份相似的普通人的故事,因此我们在外宣工作中,要淡化说教和宣传色彩,要讲究传播技巧,在写作中要尽可能地动之以情,要用一种对象国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就是报道中的“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往往能见微知著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杨 《新闻实践》2010,(2):61-6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育博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传统体育媒体获得新闻源的一个重要手段。2009年9月5日,桑兰在博客中晒保姆“劣行”,引发全国报纸的纷纷转载,并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两个月后,在报纸帮助下找到新保姆的她,又在博客中发表了《还是家政,却有万分不同》一文,并向有关媒体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6.
张建凤 《新闻前哨》2005,(11):20-21
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任何市场主体都有了获得选择与被选择的权利。在传媒市场中, 传媒产品的制造者(媒体、传者)与消费者(受众)关系也就出现了新的变化,之前充当“把关人”一言堂的“婆婆”,随着时代发展,受众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婆婆”角色不再能以绝对权威压抑“受”还是“不受”;媒体为了获得受众青睐,以其取得衣食父母“广告客户”的欢心,往往不惜降尊纡贵,迎合受众消费习惯,以求得收视率,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在这里,媒体如何既做好引导的“婆婆”又充当好服务的“保姆”?“二八”法则在中国媒体中的应用或许是一个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蒋蕴 《新闻与写作》2001,(11):16-17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逐渐消 除电信、计算机与媒体之间的 差别,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 继而从传统媒体手中接过全 球媒体产业权杖的“后大众媒 体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信息传 播技术的革命,新闻事业发展 的趋势之一,便是由媒介本位 向受众本位的回归。 ●后媒体时代的新闻受众,人人 都拥有“独家新闻”,这是一 种在数字化定制经济下,充分 满足个性需求的个人新闻。  相似文献   

8.
范小青 《新闻界》2005,(3):71-72,70
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活跃,给现代媒介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媒体数量大大增加.所提供的信息也空前丰富。然而,在媒介借由科技和经济发展取得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传播内容上一味迎合受众的一些不确切的需求和欲望,着力营造娱乐效应、轰动效应,格调渐趋于低俗,媒介的取向也产生严重偏差。在这种传播状态中,媒体几乎充当了“戏台”的角色,它们将观众视为看客,以一种旁观的“观赏”姿态来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裸婚”“蜗居”“孩奴”等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走俏荧屏,剧中折射的社会话题,描摹的集体情绪在受众中引发了广泛热议。受众的反应借助社交媒体又迅速地刺激了下一轮话题电视剧的生产。为了凸显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围绕“剩女”“暖男”解读时下影视剧折射出的性别美学。  相似文献   

10.
伴着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受众更为亲近的“对接”方式——“说新闻”在几年前应运而生了。这一新的播音形式,很快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07,(9):21-23
主持人:媒体让杨丽娟“火”了,同时也惹“火”上身。当受众从对杨丽娟一家人疯狂的“追星经历”的指责中清醒过来,看到其背后的病态和心理缺陷之后,更多批判和谴责的目光投向了媒体的所作所为。的确,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有些过火一一本来应该是“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策划者”。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导刊》2006,(1):47-47
随着我国媒体的不断壮大,大众媒体发展飞快。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就是媒体的“城市化”和农村信息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4.
陈杰 《新闻知识》2023,(7):57-64+95
香港“蔡天凤案”发生后,各媒体竞相对此案展开报道。在针对“蔡天凤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部分网络媒体存在报道偏离事实误导受众、隐喻受害者身份符号以进行细节化叙事、侵犯个人权利等伦理失范行为。本文从媒体、受众和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失范成因,进而提出规范媒介伦理建设的相应对策:媒体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报道流程与内容;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以理性评价,积极反制失范现象;社会需健全制度引导体系,鼓励多元共律。  相似文献   

15.
宫佳奇 《新闻世界》2009,(9):119-120
2008年,是中国大事频发的一年,也是对外传播经受考验最为严峻的一年。以2009年为新的起点,中国媒体“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一流媒体”势在必行。本文着重从媒体本身及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梳理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舒 《记者摇篮》2005,(5):26-26
有人说,广播电台的广播从“广播”向“窄播”发展几乎是世界广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播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受众细分”,这其中除了涉及媒体间的竞争.也引发了我们对节目“对象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孟彦 《军事记者》2004,(5):26-27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崭新的执政理念。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坚持受众本位理应成为媒体宣传的崭新理念。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媒体宣传形式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形势下。如何坚持受众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阅读视听需求,既是新闻宣传落实“三贴近”的题中之义,又是事关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也就是说,当一家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和观点能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被受众所接受,那么,  相似文献   

19.
张建民 《新闻世界》2008,(10):60-61
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大悲”和北京迎奥运、庆奥运的“大喜”之后.我们传媒工作者还没有来得及稍事休息。马上又要投入一场新的战役性宣传报道——“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对此,很多媒体早在去冬今春就开始谋划,并已逐步付诸实施。国家级的各类媒体站高望远、鸟瞰全国,可以依据各自的定位和目标受众选取到很多极具说服力的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20.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