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有光之文上继韩欧,下开桐城古文。桐城派文人论其风神,以为高者在神境,然有文人矜张之气;评归氏为文旨要,非议其为学主于文,乖离程朱之学而近俚,以义理尺度批判其浮浅;述震川作文门径,以为挚而有法,取法其文章古雅格调,易之以雅洁文风。桐城派的批评从侧面反映了正统文论崇道尊文的祈向。由此可以看出:归有光散文关切人生疾苦的情感书动摇了"载道"文统的根基,抒写怀抱的文人之文体现出了民间叙事清新质朴的特征,以传纪之笔叙事表明近世文法已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2.
唐代儒学由于外部佛道势力的冲击和内部经学的僵化之困而日益式微.因此,如何恢复儒家经典的生命力来复兴儒学成为中唐主要的时代课题.新<春秋>学派批判"以讽诵章句为精,以穿凿文字为奥"的经学传统,主张从经史合一的<春秋>中探求"圣人之微旨"、"王道之根源",假圣立言,掀起了由章句向义理转变的解经范式变革和由"叙事"向"义理"转变的史学变革以及主张舍传求经、严格区分经传的本文变革,开辟了儒学从汉学向宋学演进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六朝论体文叙事结构包括对话体、书信体、论序等,叙事方式包括寓论断于序事、寄情志于叙事、援古事以论今、就今事而发论等,言说特点包括浓缩式叙事、写意式叙事、叙思式叙事等。论体文在叙事中言理,在言理中援事,融文学、学术与思想于一体,使原本"灰色"的理论之文散发出亮丽鲜活的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4.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强调"道"的本源作用,以重构道统文学的统治地位为矢的.宋初复兴儒学的"道统"运动,扛着尊韩之旗帜,旨在摒除晚唐五代柔弱浮靡诗风的流弊,强调为文的经世致用的教化功能.在"文"与"道"之关系上,突出"义理"、"心性"的探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略"文"的作用,矫枉过正,其理论渐趋沦为枯淡乏味的说教.苏轼脱离道统文学观之桎梏,认为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其"因文求道"论是对道统文学观的反拨与矫正,使文学回归于个性化创作道路.苏轼对文学的个性化认识具有突破儒家狭隘范围的意义,对于引导宋诗的个性化回归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金霞 《天中学刊》2012,27(6):93-96
《青春之歌》在叙事策略上与众多文本发生了互文性关系:首先,它承继了"五四"叙事、"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次,它遵从了1950年代社会历史文本对文学叙事的规约;再次,后启蒙叙事文本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叙事方面的修正。因此,在互文性视阈下解读《青春之歌》的叙事策略,可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和发现,显示出文学与文化交汇通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韩愈碑志灵活结撰,自铸新辞,刻画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善于在碑志的篇章结构上求新求变;往往打破常规,求"奇"求"异",以奇文写奇人奇事;突破一切文体的界限,在行文中注入现实情感,以应用之文抒怀言志,以传状之文叙事摹物,赋予其文学之美、情感之真,使之焕发出动人心弦的奇情壮采。  相似文献   

7.
王弼解《易》非常注重义理,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观点,丰富、完善了义理派的理论体系;苏轼解《易》亦把重点放在"推阐理势"、阐述义理方面,通过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融合象数而阐明义理。苏轼与王弼解《易》显然都注重义理,观点虽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还有相异之点:王弼以老解《易》,而苏轼以郭象之庄解《易》。  相似文献   

8.
杜预第一次建立了《左传》的经解系统。清儒集众矢于杜预对《左传》义理的阐发,并逐渐升级为对杜预的人身攻击。清儒用后世之价值判断评判《左传》义理的是非,并让杜预及杜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承担了《左传》义理之"谬"。直到晚清,学者方能正确对待《左传》的义理及杜预的义理阐释。  相似文献   

9.
"诗笔"叙事演进与传统叙事诗发展密切相关,亦是推动赋与不同文体交互的重要契机。"诗笔"叙事作为一种书写笔法,"以诗为体"的叙事属性决定其区别于"文笔""史笔"的语体特征与表达范式,且在特定文化氛围下,于早期叙事诗文本中有消融与转移之势。汉初,"诗笔"叙事入赋,汉赋始盛并将赋体铺陈推向高峰;汉末,大赋式微,"诗笔"叙事借由文体交互从赋体转出且"多途取道":"以赋为文""以赋为诗""赋入戏剧""赋入小说",实现赋与不同文体的交融互渗。"诗笔"叙事入赋体,转移了早期叙事诗文本的发展空间,从赋体转出则分化了叙事诗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为战国法家之集大成者。非善著书,文质并形,严峻周至,论理透辟,读之则著而不去。然省、倒、舛、换之词间或参伍其间,此所以义理难达者也.今举其要以辨之,弃其蔽以正之,明其义矣。一、省词省词者,谓文中之词省略或词组之省略部分也。非子之文,或并文反义省其词,或熟语省其部分。凡此诸类,以祈简练文字之的.其下举例以见之。1、并文或并文反义省词。如:①《有度》载:“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  相似文献   

11.
郑珍为清一代著名的学者,其学融汇汉学(考据之学)、宋学(义理之学)于一身,其成就代表了贵州学界的最高水准,有"西南巨儒"之誉。然因其丰硕的文字学、考据学著述成果,与风格特出、情辞兼到的诗歌造诣,其汉学家、诗坛大家的身份广受学界关注,而其学术中重视义理之学的一面常被遮蔽。故厘清其学术思想中汉、宋两种取向的发展轨迹,全面衡量宋学在郑珍学术世界和人生践履中的地位,梳理他精研宋学的师法渊源,尤其是与明清之际世称"杨园先生"的大儒张履祥的关系,对于更全面了解郑珍其人其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思想中的"气"包含着儒家义理中所蕴含的"治疗意义"。该治疗意义有助于我们追寻立于生存需求之上的"意义价值之需求",自觉自我之生命意义并实践之,透过船山之义理,建构一套身心安顿之法。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然而,如果一篇文章(尤其是叙事类文章)首先不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读下去,那么读者怎么能知晓其内容,领会其精髓,又怎么能谈得上行之远与不远呢?因而,要使叙事类文章"行而甚远",首先我们必须得用"闪亮"的文题和"精美"的开头来引人人胜,然后用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来扣人心弦以及深刻的思想主旨打动人心,并使人有受益匪浅、美不胜收之感,才可能真正行而甚远.同时,"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写作构思的技法同时具备敏锐的思考力,才可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为此,本文特就如何让叙事类文章扣人心弦,谈一些构思和写作的技法.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画记>是篇很少涉及品评鉴赏的书画杂记文,其不论技法不探画意,而是径以铺排直说的方式描摹画面,旨在通过文字想见画作之貌.这篇以"叙事识物"为主的记画文,既有被后代追奉为记之正体的肯定与模拟,亦有被斥为"甲乙帐(账)"的质疑与论争.文中最值得探寻的并不是通常书画记文中常见的论艺观点,而是其着意记画的铺叙方式及叙述成效.  相似文献   

15.
苏辙对与屈宋有关的塔、庙、峰的诗赋书写包括论屈原"伉直"的品性、屈原死亡的主题、再塑巫山神女形象以及演绎"快哉风"母题等内容。他从"义理"与辞章的接受向度,以入世观念和济世情怀抉发屈原其人其作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用,从篇章结构和诗赋风格挖掘楚辞"韵奇"的文学价值。其极力绾合"道"、"文"的努力,既为北宋中后期"续微学之将坠"的学术承继作了贡献,又为后世楚辞接受与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野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读于永森兄《〈漱玉词〉评说》(阳光出版社2013年版,下文凡有引用仅注明页码)之前,宜先读其《诗词曲学谈艺录》一著。是书也,义理富赡,含英咀华,才情俊飞,实乃今日诗词曲研究一别开生面之作。文学者,以语言抒写人性之风情万种与高远理想者也,中国古典诗词尤为其翘楚。然而,受中国传统审美格调的框范,作家学者论诗品文,率多以温柔敦厚、冲淡蕴藉为最高归趣。殊不  相似文献   

17.
"框架叙事"是著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探讨了其短篇《礁湖》《卡伦》《青春》、中篇《黑暗之心》、长篇《吉姆爷》等小说中"框架叙事"模式的特点和作品主题,对康拉德"框架叙事"模式的形成、发展和革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看似作者(叙述主体)不介入的叙事实质上是作者为了让其小说显得真实和可靠而有意为之。这实际上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力作《赎罪》被誉为"当代叙事经典",其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构了"犯罪-赎罪-新生"的基督教传统。从叙事伦理视角深入分析《赎罪》叙事文本中"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多维度对话,有助于我们对其"赎罪"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赎罪》所揭示的文学"对抗遗忘和绝望"的社会责任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后现代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之理"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概念之重要解析,并将其落实成为人性之理,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之理路,即以"道德义务之感"为起点,并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心""性"。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