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观是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语言现的三大关系即语文课程的三大关系:一是人(主体)与世界(客体)构成的基本关系,二足主体模式与人的本质构成的价值关系,三是主体意识与主体语言构成的现实关系。是否承认这三大关系,能否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处理这三大关系,是衡量语文课程的准则。所以,对语言观的再认——重构,是启动新语文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 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的社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综观我国幼儿教育现状,从教育观念、一日 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到评价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重…  相似文献   

4.
语言习得论主张学生通过语言使用来掌握语言,也就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适合学生需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自然习得语言。它强调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而语言实践活动必须在语言环境中才能进行,这些语言环境包括课堂学习环境、学校活动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他们都是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这其中,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渠道,要提升英语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的主体意识,是指人的一种独立主动而非被动依附的、平等尊重而非等级尊卑的、积极进取而非封闭保守的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意识。换言之,它是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活动承担者和主人翁的一种认识活动和态度倾向,是一个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的主体意识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觉醒和发展,这是由主体意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充分觉醒和发展成熟的主体意识应当具备下面三个特征:第一,人是国家、社会和集体的主人,并体现为行为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行为主体的人,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但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是国家、社会和集体的主人;第二,个体和群体都具有能动性。个体的主体与群体的主体虽然  相似文献   

6.
略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樊红社会交往就是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沟通,是反映一个人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对人才素质的研究,聪明并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待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  相似文献   

7.
"符号"在现象学的语言分析中,属于奠基于直观行为之上的客体化行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是"意识",但是从胡塞尔对语言陈述活动的划分和意识的奠基顺序可以看出,"符号"是意识的在场形式,意识必须通过语言符号来呈现自己。  相似文献   

8.
王艳 《成才之路》2013,(14):33-33
一、问题的提出语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表达工具,也是人们思维的武器。在人的一生中,从0岁~3岁左右是人的语言发展最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将对人的一生起很大的作用。孤独症是儿童早期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无语、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  相似文献   

9.
一、为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设条件  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种交际活动中 ,教师是活动的主导 ,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为实现这一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益 ,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变革教学模式 ,努力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我的做法 :一是要求学生脑海中积累大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材料 ;二是在学生一定信息积累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愉悦的语言实践的场景和环境 ,提高学生实践效果 ;三是在课堂中设计多种…  相似文献   

10.
哥本哈根语言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是继布拉格学派之后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出现的又一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心。这一语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并从形式和实体方面分析语言,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礼仪产生于交际。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建立和谐交往关系的必要条件。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当代外语教学中引人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交往一词,内涵丰富。就其内容而言,交往是人的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媒介而言,交往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其功能而言“,交往是两个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教学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交往的缩影与投射,尽管如此教学交往并非完全被动地为社会交往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是一种实践的语言观,是一种“言”与“行”辩证统一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反对将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王国来看待,主张语言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现实的交际活动。与“语言决定论”和“思维决定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实践决定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维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语言是人们借助于特定的意指符号系统进行社会交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而幼儿正处在语言能力高度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这一时期,实践好的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其日后的社会交往。本文将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从趣味性会谈、创设语言环境、组织丰富活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希望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的原因,造成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合作。因此,及时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围绕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主体精神的培养,马克思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性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于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发展的。”围绕主体的“才性、气质、个性、禀性、气力、声调、气度、风格、感情、才能”,古人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语言主体说。文气说与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和语言禀赋的建构具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的思维活动遵循认识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框架,而且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来讨论思维的基本问题。认识的基本工具是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形象符号和抽象符号。全部人类认识是符号标记式的,是语言符号、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及客观世界的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思维活动是对上述全部要素进行整合的活动。所以,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是思维科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主要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交流更多地是运用在实际交流方面,因此产生“工具论”一说。“工具论”的本意是人对机器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结果。工具就机器的功能而言,所有的工具一旦使用就能派上用途,而语言不能这样。语言的主体对客体的使用是一种动态过程,要考虑使用的情境等各种因素。语言的运用不仅在指示、明示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人主体审美、推论的需要上。语文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在个人主体意识、情感、感受统率下的运用语言符号而进行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涉及到双方个体多种层次、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和象征符号,从而得以运用人类独特的思维能力.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解释来修改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和谐入手,指出双语教育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经济活动中个人自发的社会交往、工作交往和媒体语言的调查分析发现,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语言和谐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还应该在双语教育上就语言的本体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