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线损率是县级供电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是反映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衡量电网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指标。配电线损的损耗是电网企业电量损耗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健全线损管理机构、夯实管理基础,加强日常管理来实现降损增效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闸述县级供电企业如何通过加强基础数据治理,开展技术管理来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电量。  相似文献   

2.
线损是衡量与考核供电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技术指标,也是实现经济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电网线损管理,提出降损措施,对于加强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工作、降低网络损耗和供电成本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电网的运行效率还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配网是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配网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合理以及设备的运行效率低,都会造成电能的损耗,为供电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加强对配网的线损管理。对线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线损的原因,进而为线损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近些年,我国加强了对电网的运行管理,并且号召电力企业实行节能降损,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文章对线损分析在线损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对于提高线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线损是衡量与考核供电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技术指标,也是实现经济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电网线损管理,提出降损措施,对于加强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工作、降低网络损耗和供电成本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线损是衡量与考核供电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技术指标,也是实现经济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电网线损管理,提出降损措施,对于加强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工作、降低网络损耗和供电成本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网电能损耗是供电部门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电网规划、生产技术管理、电网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强化线损管理、降低供电系统节能降耗,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供电系统节能降耗中以科学规划,降低线损;电力变压器节能方法;功率因数补偿;使用变频调速装置;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优化调度模式,降低发电能耗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线损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线损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和长期的工作。通过对电能损耗管理的目的、意义和对电能损耗的形成的阐述,分析了影响电能损耗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论述了线损管理的保证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综述: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衡量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反映能源的有效利用及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两改”后抄表、收费到户,降低线损对提高经济效益、巩固“两改”成果更有着重要意义。电网的损耗可分为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大类。技术线损是正常的线路上的电能损耗,可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来降低;管理线损是由计量设备误差、管理不善以及电力网元件漏电引起的电能损失,通过管理和组织上的措施来降低。二、技术措施降损1、输电网及设备的经济运行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主要是确定机组的最佳组合和经济地分配负…  相似文献   

9.
线损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公司在线损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向精益化管理迈进.通过建立健全线损管理网络,完善线损管理各项标准、制度,细化线损管理指标,定期深入开展线损分析,严格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加强线损管理考核力度,加大降损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等一系列措施,高效开辰降损管理工作,不断降低电网损耗,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各行业对于用电量的增长。在电能输送过程中,电网传输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耗,严重影响供电企业电能输送过程中效率。一般造成供电企业发生线路损耗的原因包括电阻作用、磁场作用、计量技术管理损失、管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电能损失等,因而应加强供电企业线路损耗的管理控制措施,整体保障电能输送过程高效性、可靠性。供电局应加强对线路损耗问题的严格控制,整体改善电能输送过程中能源的损耗,通过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同时对供电局电网进行控制,从而保障我国电业局线损得到有效控制。本文通过对我国供电局线损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线损管理控制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线路损耗问题,实现供电局电能输送的高效性,保障经济效益的稳定、高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技术领先企业会缺失创新能力--以索尼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索尼为代表的一批技术领先企业在新时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创新能力和优势地位.这既有领先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回顾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即技术领先两难悖论,创新者的两难,以及开放式创新理论.分析了近年来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提出从内外技术合作,市场反应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领先企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以索尼困境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对技术领先企业进行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游静 《科研管理》2016,37(1):92-100
已有研究对创新主体的损失厌恶行为关注较少,且以金钱衡量创新的收益和投入对协同知识创新具有不适用性。损失厌恶如何对创新努力程度产生影响,协同环境将弱化还是强化损失厌恶情绪,成为应对损失厌恶首先需回答的问题。从知识积累角度刻画创新收益,将损失从金钱扩大到广义资源投入范畴,建立损失厌恶影响下的知识积累模型,对比分析协同创新与独立创新损失厌恶的变化。研究得到,随着损失厌恶程度提高创新努力程度降低,知识创新效率高的创新主体损失厌恶程度高、更加不愿意付出,并且协同环境相对独立创新强化损失厌恶情绪,从而降低主体努力程度。降低损失厌恶的负面影响需提高创新主体对资源投入的分摊比例。以算例和案例对模型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有助于从行为视角阐释协同知识创新环境中的"协作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同步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的暂态过程,对失磁异步运行的允许有功负荷进行讨论,并以两起失磁故障处理实例进行说明,对于提高运行人员处理失碰故障的能力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王群伟  周鹏  周德群 《科研管理》2014,35(10):41-48
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国之间普遍存在的生产技术的异质性,本文利用共同前沿和非径向DEA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评价指标,并实现了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损失来源的分解。对58个国家和地区1995-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及其损失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以共同前沿为评价基准时各国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均不大于以组别前沿为参照时的情形,但显示了最佳生产技术条件了最大的绩效改善潜力;欧洲二氧化碳排放的绩效表现好于美洲和亚洲,同时,亚洲、欧洲和美洲的技术差距比呈现不同走势;生产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都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损失的来源,并在总体上显示出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的特征;尽管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在整体上已有所改善,但在现有的投入约束下潜在的二氧化碳强度约是实际数值的一半,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明莲花山水质的水文地质,化学成分特征和应用价值,先后对清心泉,灵龟吐液进行6次观察和2次水质分析,初步证实:两口井水质清沏明亮,口感好,富含偏硅酸和钠离子,现已测定的各项指标均达以国家饮用矿泉水标准,是一种饮用天然偏硅酸矿泉水。  相似文献   

16.
设K为代数闭域k的有限生成扩域.C:f(x)=ayn为K上曲线,其中f是k上至少有3个单零点的多项式且n>3是正整数,n不是域k的特征的倍数,再设a■Kn,那么曲线C不能定义在k上,即曲线C:(x)=ayn不会k(a)同构于一条k上的曲线.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是什么?物联网不是互联网、传感网、产品电子代码,也不单纯是一种技术应用。物联网将“互联网”和“物”连接在一起,就意味着把破坏性创新引进到当今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世界。与互联网不同,物联网是物、网络、语义等视角的综合而形成的集网络、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技术融合系统。在物联网语境中,物联网技术像人一样形成了人为的自主特征。物联网意味着一种潜在的技术异化的环境:个人隐私以多种方式受到威胁。而现有对隐私的制度规约存在诸多的不完备性。  相似文献   

18.
廖汗成 《科技广场》2005,(10):60-62
文章介绍了一种利用多项式公式,推导出一种仅使用加法求整数的任意次方根的算法及代码实现,并对此算法时间复杂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办学特色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特有的、稳定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高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地方高校要实现较好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特色办学,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体考虑,把握凝练、构建和路径三个环节,要以现有特色凝练提升为前提,整体特色体系构建为核心,特色培育路径选择为关键,真正实施"特色兴校"战略,推动地方高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自利和互利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氏族制度时期体现互利的公共权力被替纯粹自利服务的国家权力的异化。而随着自利之间的不断斗争,最终将导致国家权力向体现互利的公共权力的重新回归。这也就意味着替纯粹自利或部分自利服务的国家权力的消亡,而国家作为体现互利的公共权力的载体将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