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主要体现在信言观、慎言观、辞达观、美言观和语境观等五个方面。信言观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要诚信;慎言观是指说话要谨慎;辞达观是语言表达要准确;美言观是指语言表达要注重内容充实和形式优美,即"文质彬彬";语境观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要善于根据言语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自古重言,孔子有知言知人说,孟子则不仅传承孔子之衣钵,并且将其言语观与心性论相结合,求于心以寻言之本,道性善以明言之物,信义实以道言之则。他的言语观体现了鲜明的伦理指向性。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言语得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言语得体观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括内容得体和表达得体两个方面。内容得体表现为:言语表达"约之以礼",立德,诚信。表达得体的内容有:"辞达"论,"文巧"论,"慎言"论。  相似文献   

4.
孔子语文教育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是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雅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为此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语境知识 ,并要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 ,确立语境教学观  相似文献   

5.
孔子诗教观是以诗的审美趣味,净化美化学习者的品德情操,历练涵养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的母语教育实践过程。探讨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教观念,使我们对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口语交际能力、实践创新精神等三个方面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提供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分析和论证了其对文字作用的贬低;继而分析了柏拉图的记录者身份,探讨了柏拉图如何试图消解文字与言说的尴尬关系;通过比较柏拉图与孔子、庄子的语言观,进一步探讨了文字与言语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论语》不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著作,但是,其中的很多论述都体现了孔子言语交际观,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交际语言的选择 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方言和雅言并存的局面。孔子是鲁国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用鲁国方言进行交谈,在课堂教学时,选择雅言作为教学语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论语·述而》,以下只注明篇名)雅言,据清人刘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口语交际教学思想及实施原则,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其著作和后学的论著里。其中,是《论语》和《孔子家语》鲜明地体现出了孔子的言语交际观,而后学对其中的口语交际论及甚少。孔门四科中的“言语”,即如今的“说话”,或曰“口语交际”。通过对孔子言语思想的整理,总结出合礼、倾听、慎言、因地而发(环境)、因人而发(对象)、因时而发(时机)等语用原则。先秦时期,学校教育也刚刚启蒙,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更没有正规的口语交际教学。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各家著书立说,广纳学徒,积极传播自己的抱负理想,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播了言语思想,其中也涵盖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思想和原则。文章主要论述和整理孔子交际教学思想及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经过长期地实践与探究,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的学生观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夸张地说,要探究孔子教育成功之道,就必须窥探孔子的学生观,而且在新课程形势下,研究孔子的学生观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先秦言的典范作品,是孔子及其弟子口语的辑录,记录也子言语最为详赡。透视《论语》的语言面貌是有意义的。孔子的修辞观是在“辞达”原则之下的实践观。《论语》具有音节自然,参差有致的特点,三四音节句的大量使用,辅以法乎自然的长短句,使得言语的大众教化色彩很浓,平实浅近。《论语》巧用辞格,其对比无雕凿痕迹;其反复表达内涵丰富;其比喻清新自然,不落窠臼。《论语》言语简洁洗练,辞约旨丰。《论语》中疑问锯和语气词的巧妙运用,与儒家教化宗旨相适应,语如其人,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他使人们思考的目光从自然转向人自身,从寻找外在的根本目的转向追求内心的提升,提醒人们树立善的生活目标与培养崇高的人生意识,时刻审察自己的灵魂,使自己过上美与善的生活。其思想对当下的道德生活与人生目标的确立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其诞生至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学习、研究和探讨。学者们认为为了取得交际成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恰当原则被认为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林大津从语用学与修辞学两方面重新界定了恰当原则。林先生将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定位于表达者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交际目的和语境因素的适应程度,并将之视为言语交际的根本原则。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并在本文从言语内容与语境因素以及言语形式与语境因素的恰当搭配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恰当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reviews experiments completed over the past decade at the N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for the Deaf and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Geneseo concerning speech produced during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SC) and synthesiz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acoustical and percep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in SC. Comparisons are drawn between SC and other modes of rate-altered speech that have been used successfully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are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peech produced during SC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aring and hearing-impaired speakers and listeners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C use by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speech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This program of systematic basic research adds value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use of SC by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implications of empirical results regarding speech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14.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又以“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败覆。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其“仁学”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独具特质的以人为主体 ,以“仁”为成“人”目的的人文精神。孔子的成“人”思想 ,既对成“人”之性做了内在规定 ,又构建了成“人”的三种人格境界 ,同时提出了关于如何成“人”的重要见解。他的成“人”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文章以"巧言"、"美言"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在仁德、忠信标准下对"巧言"、"美言"否定的同时,对语言美的重视和对慎言择时的提倡,从而全面感受《论语》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7.
虞集有着深厚的儒学素养,坚守"国以仁固,家以仁和"的德政主张,秉持立言垂教的学术使命.虞集的这种政治观和学术价值观,经由"有德者必有言"、"知言养气"式的推衍,让其文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儒学烙印:直言文学"垂世立教,以成天下之务"的道德使命;认同德艺之间"本治而末修,领挈而裔委"的主次关系;推崇盛世之音,但同时也肯定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神仙吕洞宾逍遥世外,游戏人间,却是大孝子。长生不死,乃是孝圣;助人行孝,乃是孝仙;慈悲度世,乃是孝佛。更著《忠孝诰》,劝诫世人尽忠行孝,整齐人伦,和谐社会,安定宇宙,对于今天之孝道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圣”孟子在继承并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即“仁政”学说及“性善论”。“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1)制民之产(2)民贵君轻(3)贵王贱霸(4)合理分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性善论”以及其带有宿命论思想的“英雄史观”,则是论证“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虞集有着深厚的儒学素养,坚守“国以仁固,家以仁和”的德政主张,秉持立言垂教的学术使命。虞集的这种政治观和学术价值观,经由“有德者必有言”、“知言养气”式的推衍,让其文学思想打上了深深的儒学烙印:直言文学“垂世立教。以成天下之务”的道德使命;认同德艺之间“本治而末修,领挈而裔委”的主次关系;推崇盛世之音,但同时也肯定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