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您在《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予本刊1989年第1期——编者注)一文中提议的问题是重要的,需要解决的。在我的印象中,刘国钧先生在他的《中国书史简编》中也谈到过类似的问题。张召奎先生在写《中国出版史概要》时,也是先分析“出版”的概念,然后再论述出版事业史研究的范围(张先生在这里说的是“出版事业史”,有时也  相似文献   

2.
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的编辑工作湖北人民出版社王粤汉《汉语大字典》是获得国家图书奖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正编本凡八卷约1500万字。对此宏篇巨制进行全面简编和部分修订,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本文就审稿所见,举例说明简编大型字典编辑加工的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第12期有两处刊误,请予更正:1.第68页“媒介新闻”栏目中,《刘云山任中宣部长》一文最后“现为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中应加“中央政治局委员”;.第71页《总目录》中“总记”栏目下的“县时报为何应对互联网”应该为“县市报如何两处刊误请更正@韩云龙  相似文献   

4.
“出版”概念与出版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版”概念与出版史●刘辰一近年来编辑学基础研究中,对“出版”概念的探讨日渐引人重视。这是因为编辑与出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中,似乎存在着与专业编辑概念对应的、与印刷对应的、与行业对应的几种出版概念。把这些概念用之于出版史,逻辑上则有出版发端于现...  相似文献   

5.
图书是最早的媒体图书是什么? 这个看来耳熟能详的问题,今天确有许多值得认真深究的地方。尤其在传媒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各媒体之间相互交融与转换的情况下更有值得深究的必要。今日之图书已完全不同于昨日之图书了。目前,对“图书”的定义有两个方向:中国人更多地从图书的内容来定义图书,而西方人更喜欢从形式上来定义图书。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来自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刘先生是研究中国图书史方面的权威,他总结了一套中国图书史的发展体系。他认为,“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他这是以图书的内容来定义  相似文献   

6.
论版权侵权与编辑责任王清编辑家戴文葆先生在论述编辑职业的性质时说:“编辑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传播知识,弘扬真理,探索未来,是他神圣的职责。”这个“神圣的职责”使得编辑成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传播链中的神经中枢。编辑素质的高下,将直接影响信息、知以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晚唐李涪深谙礼制并拥有"周礼库"之美誉,《刊误》便是其针对当时礼制沦丧所著之书。文章对李涪生平事迹与《刊误》一书版本进行考释,分析其史料价值,认为此书不仅史源近真、反映现实,又能补史之阙,是如今学界研究唐代礼制及社会习俗不可多得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8.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我国读者并不陌生,因为我国已先后编译出版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0卷)和《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20卷)。不过,两种中文版与原书的面貌并非全然相同。前者仅是该书“三合一”版(“百科类目”、“详编”与“简编”三部分合为一体)中的“简编”,规模是原书的1/3;后者则是原书1985年新版中的“简编”加上“详编”部分重要条目以及两卷索引,相当于原书规模的2/3。已有230多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世界各国百科全书中  相似文献   

9.
(八)史评1.“史评”类目的设立与史评体史书评论、考辨史事与史书的专门著作,称为史评体史书。“史评”作为史部类目,是南宋晁公武私撰书目《郡斋读书志》首先设立的。类内著录图书二十三部,视其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评论著作,如刘知几《史通》、吕大忠《吕氏前汉论》、杨桔甫《三国人物论》等;二是考辨著作,如刘放《东汉刊误》、吴旗《唐书辨证》与《五代史纂误》等;三是注释著作,如司马贞《史记索隐》、窦苹《唐书音计卜等。晁氏之前,注释类著作,大都随本书著录;评论与考辨著作,或随本书著录,或著录于“杂史类”。如《…  相似文献   

10.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1.
一、撰写“出版史”的任务在“文化热”激荡下提出近年来,在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史”和“学”研究的普遍提出。如出版界提出修“出版史”、写“出版学”;编辑们倡议搞“编辑史”、出“编辑学”;做秘书工作的立志编“秘书史”、“秘书学”;写作学会呼吁建立“写作史”、“写作学”;新闻工作者因资料齐备,则先走一步,目前已出多部“史”“学”著作了。这种倡撰“史”“学”之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近期我国出现的“文化热”之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浪潮澎湃的回声。和它种学术一样,“出版史”研究课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编辑”辞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编辑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探索编辑原理的同志往往与编辑史的研究者在“编辑”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分歧。编辑原理的探讨者总认为搞研究史的同志受所谓古代编辑与编纂不分的影响,把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混淆起来,泛化了编辑概念;而编辑史的研究者则认为古今编辑概念虽有差异,特别是概念的外延变化明显,而内涵的核心部分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编辑”这一概念一产生便与著述活动划清了界线,不存在混淆的问题。所谓把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混淆起来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某些辞义和某些历史事实误解与曲解的结果,也是简单  相似文献   

13.
编辑是编辑与出版学的核心词汇,并成为若干工程技术类学科的重要植入性词汇。详细考察“编”“辑(缉)”“编辑(缉)”的词性与词义,对编辑进行一次历史语言学的概念史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历史源流来看,编辑具有“书籍(出版物)与文化”“整理与加工”“修补与完善”“协和与流传”,以及“职业”五义。此五种意蕴,不只是在历史上成立,在现代依然运行于编辑与出版实践中。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极大丰富了编辑的内容与实践手段,使编辑的自动化、共享化、实时化与跨媒体化成为可能,将推动编辑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金兼斌  李晨晖 《编辑之友》2018,(1):69-74,80
基于对“公民编辑”概念的梳理,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化媒体时代,“公民编辑”主要表现在自媒体平台、互联网知识社区以及个人日常知识和内容管理这三种形态上.作为自媒体平台的责任人和把关者,“公民编辑”兼具内容生产和运营者角色,并需要有自我把关意识,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社区中,扮演编辑角色的媒介参与者要善用认知盈余进行协作式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而在个人知识管理层面,“公民编辑”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云服务等新技术工具进行知识和内容的有效整合和组织管理.针对“公民编辑”的概念和形态,文章还探讨了“公民编辑”素养的核心要素,以及“公民编辑”兴起对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编著合一到编著分离(上)刘辰目前,编辑史研究还处在初拓阶段,在某些问题上不免众说纷坛;但多数研究者大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见解是相同或相近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4点:一是认为传统的编辑界说“收集材料,整理成书”是古代特有的编辑现象,可以为编辑史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编辑文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编辑学”从无到有,现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发展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相一致的。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们,通过借鉴和吸收现代诸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努力寻求和探索适合编辑工作实际和编辑规律的研究途径。新世纪的编辑理论研究需要创新,学科的观念要开放,学科的内容要拓展,学科的方法要多样,这样,我们的编辑学研究才能更加深入。笔者提出用“文化学”的视角来看编辑工作,是因为编辑工作本身是文化工作,编辑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使命是文化使命,还因为这是编辑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探索的尝试。编辑文化编辑文化编辑的定义有很多种。从编辑的社会文化学地位来看,“自书籍产生以来,编辑工作都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阕道隆《书籍编辑学》)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编辑,还包括电视、杂志、报纸、电子出版物等所有出版物的编辑。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概括起来说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狭义的文化,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即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狭义的文化强调的是精神文化。二是广义的文化,它不仅包括精神文...  相似文献   

18.
编辑作为生产文化、传播文明的一支重要队伍,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日益文明的今天,备受人们的关注。就其内涵和素质而言,“编辑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逻辑学、文学、法律知识、自然科学、外语等”,“编辑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有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编辑除有鉴赏能力外,还应有写作能力,修改文章能力”,“编辑应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奉献精神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一批批编辑学研究者严肃地说,一批批出版单位的领导认真地说,四面八方的作者…  相似文献   

19.
尽管各种出版史、编辑家传等,都把“编辑”这一职业的祖师爷交椅让给孔夫子,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并非同一概念。孔丘、刘向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编修”、“太学生”等,就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主编”、“编委”,介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他们为传播、延续文化而披阅众著作,沙里淘金,增删校勘,使散篇成书。他们首先是学术地位很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技期刊是传播知识的载体,编辑在知识传播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他们为了给读者更多更有效的知识,自身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应具备的知识。因此,认真地讨论一下新世纪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素质要求和培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一、青年编辑应具有的素质新型的编辑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是师才,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应该具有相应的高度。1.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职业道德高尚,这是办好科技期刊的根本保证。人们常用“为他人做嫁衣”来形容编辑默默无闻,只奉献,无索取的精神。编辑的工作就是躲在幕后,为作者的稿件能得以传播而服务。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得到世人的好评,成名的是作者;而一本书刊如果出了错误,挨骂和受到指责的首先是责任编辑。所以编辑必须具有乐于奉献、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编辑的选择,决定着稿件能否发表的命运,这就要求编辑对来稿无论是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还是出自声名显赫的名家权威,都将一视同仁,认真对待,秉公处理。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不断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态势,不断增加积累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努力发现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掌握更多的知识,时刻不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