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珊珊 《新闻世界》2012,(1):175-177
中西方新闻体制的差异是客观报道和客观性报道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主义新闻体制,西方的新闻体制是资本主义新闻体制,它们基本内涵的不同决定了客观报道和客观性报道之间立场、规范、报道方法的不同。本文从客观报道与客观性报道的缘起、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等方面对客观报道与客观性报道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客观"与"公正",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传播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的有效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探讨客观报道和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力求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并能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是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从业者的一项基本的业务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在对新闻报道理念、方式和体裁的合理要素进行整合中形成、发展的。新闻理念的整合。精确新闻理念应该说是对客观报道理念取长补短的发展。“精确新闻理念用强调科学精神的报道来反映和认识的新闻事实的社会状态,它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采集、加工等手段报道事实,将调查观念引入新闻报道中,因而克服了客  相似文献   

4.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5.
邵枫 《记者摇篮》2004,(9):25-25
媒体设置话题必须是大众普遍感兴趣的;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遵循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必须掌握平衡,让事件相关各方有平等的机会来发表各自意见;必须将媒体或记者的意见或评论与对事件的报道严格分开,不能以媒体的判断代替对新闻事件的客观陈述。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报道,既可帮助读者做出正确判断,又可以使媒体避免卷入新闻官司。坚持客观报道原则既是媒体  相似文献   

6.
作为法治社会,法制新闻具有对法治文明和法治精神的传播作用。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新闻报道者将内容描写的过于感性,并将个人情感和新闻看法注入到了新闻报道中,其不仅导致了大众对新闻内容的评价方向,还对法制报道的严肃性产生了影响。在法制新闻的整体结构中,除了事件的理性分析,感性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其虽然能让新闻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但法制新闻的作用主要是对法律事实的真实报道,并将法律知识普及大众,让公民的法律意识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冯莉 《当代传播》2007,(3):12-13
客观报道和新闻真实性的概念与关系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新闻真实性概念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事件由现实真实到媒介真实的转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维涓 《中国记者》2015,(4):104-105
法治新闻是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施行和涉及法律法规事务的新闻,其中以案件报道居多。在一般的法治新闻中,刚性的、客观的、冷硬的报道较多,怎样适当软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纪楠 《青年记者》2007,(14):53-5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以美国为例,在1917—1992年颁发的580项新闻奖中,调查性报道摘取了40%的奖项。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比重约占整个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三成左右,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报道三足鼎立,稳稳地奠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人的人性美,是新闻美的集中体现。新闻媒体不但要客观报道事实,而且要在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人性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吕继红 《新闻记者》2005,(11):66-67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客观报道的手法,上升为理论,即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①如今的媒体上,客观报道的形式似乎有所削弱,各种散文式、随笔式、故事式的报道手法当然可以运用,也都有读者要看。但就报纸总体而言,其客观地报道新闻的原则和方法,仍应该是主要的。如果一张报…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工作,听到最多的恐怕是“客观报道”这几个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必须客观真实是每一家传媒和每一个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环境下,大量跟风报道导致同质化新闻充斥各大媒介,与为受众呈现后续新闻事件进展的跟进报道不同,跟风报道“一窝蜂”式的重复报道,在形成新闻舆论场的同时,极易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14.
林爱珺 《新闻记者》2004,(10):22-24
语言文字是新闻作品的表达符号,如果在批评性新闻中对语言文字使用不当,使语言文字的组合构成侮辱性语言,将违背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原则,并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因此,研究分析侮辱性语言,对避免其在批评报道中侵害他人名誉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笔者所在的综合新闻部,接触最多的是社会新闻,而社会新闻中反面报道又占据相当比例。与正面报道相比,反面报道的采写更要慎重,关键是你要掌握一个原则:客观和公正。冷静看待投诉人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记者常会接到许多群众的投诉和举报。来投诉的人都会讲述他们的不公平遭遇和痛苦经历,单听投诉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方不同时代客观报道的演变历程与新闻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探讨,旨在发现记者和编辑如何行走在客观报道和新闻话语的控制权之间。客观报道外观显示着采访对象的话语形式、记者和编辑主导新闻话语的制作,其实受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难新闻一般指火灾、水灾、海难、空难、地震、车祸、爆炸、台风等天灾人祸的报道。如近年来,我国各大传媒有关’98抗洪、9· 21台湾大地震、11· 24烟台“大舜”号特大海难、上海丽都酒家爆炸事件的报道,就属“灾难新闻”的范畴。这类新闻视其伤亡人数,财产损失多少或伤亡人员的知名度、事发地点的显著程度来决定其新闻价值的大小。 心理学中,将人、物、观念及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感性世界)、信息环境(拷贝世界)和心理环境(心理世界)。灾难(感性世界)带给人们的情感情绪反映(心理世界)是悲痛、颓…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学的第一课,已经深深印在脑子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不但“五个W”必须绝对真实,而且所报道的内容也要绝对真实。但是在多年的法制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案件报道中,有时反映的是客观真实,有时则反映的是法律真实,也就是说,有时案例报道所反映的真实并不是案件的本来真实面目。那么,什么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进行案例报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本文拟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客观报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新闻报道客观性一直占据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新闻传播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公众传播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要将自身的情感因素加入其中。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颇为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下文主要分析客观报道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并探讨其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煽情一直是业界和学术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争论长期存在。但是在各新闻媒体的实际操作中,煽情的手法却常常被借鉴、运用。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为读者观众津津乐道的典型报道、好新闻,尤其是社会新闻报道,往往蕴含着浓郁的人情昧。当然,这种新闻煽情报道模式与学界传统的客观新闻报道思想大相悖逆,但是却为社会大众包括一些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广泛接受,渐成风格,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