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华 《新闻界》2005,(6):57-59
众所周知,文化研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它以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立足点,聚集了一大批理论家,从多种向度对当代媒介和文化的权力性质进行深入阐释。如果说文化研究是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发现的一片沃土,那么斯图亚特·霍尔则是这片土地的播种者和开拓者,他们的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研究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出生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曾长期在湖尔大学(HullUniversity)从事成人教育,在1957-1958年间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英国文化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 《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以下简称《重新思考》)是英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英国开放大学“文化与媒介研究丛书”(Issues in Culrural and Media Studies)。  相似文献   

3.
提到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人物就是理查.霍加特。他视角独特地选取了英国战后的工人阶级作为研究对象,在英国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传统中开创出了另一条理路。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对于被普遍忽略的亚文化的关注,至今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在梳理霍加特的文化研究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其早期的学术主张的关键性转型,以及在文化研究大传统之下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魏奇琦 《今传媒》2013,(2):84-85
本文通过剖析英国黏土动画《小羊肖恩》,对英国文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深度解读,以足球、自嘲和摇滚为切入点,勾画出英国文化的基本轮廓。同时引入中国动画及其文化内涵作为对照,为国内动画的内容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当我听说了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一书的中译本出版的消息后,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谢天谢地,这样一本好书,终于来到中国了!威利斯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一批博士。他的《学做工》堪称英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自1977年初版以来,该书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定义入手,解析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提出的"深描"这种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质化研究方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实践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本是文化人类学家从事文化及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的具体操作手法与新闻业务实践有相似之处。本文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黄石市创办子报《楚天时报》为案例,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了省报传媒集团在拓展二级市场时,借鉴相关方法应用于连续报道的新闻策略,并对这种民族志新闻学做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8.
自保罗·威利斯1977年发表《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以来,30多年间,不仅工人阶级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志方法也经历了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整体主义方法论等的多重洗礼。本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细致传神的民族志描写,这也是本书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将新闻传播学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结合的过程中,以基层视角进行田野调查并呈现民族志文本的研究逐渐步入人们视野,成为部分学者利用的研究路径及理论工具。本研究在基层乡村视域下对当前民族志传播现状进行归纳,认识到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发展瓶颈与失焦问题,并从主体角度对不同路径下基层传播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纪录影像的一枝独秀,离不开这片以自然和文化多样性著称的热土,离不开老一辈民族志电影人和新一代文化人的执着追求。它忠实地记录着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雷蒙·威廉斯和英国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击 《现代传播》2003,(2):39-43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研究(British Cultural Studies)最重要的先驱者。他用完全英国式的经验观察的方法从近代以来英国的文化观念史中读出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的重要意义。经由英国文学批评当中的利维斯主义(Leavisism),他开启了英国正面研究大众文化的大门,并双双救赎了大众文化和工人阶级文化。他把英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看作是一种漫长的革命,这一革命是由工业化、民主化和文化变迁三个部分组成,提出了传播是当代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西藏一年》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方法从影像民族志的视角解读了藏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形态和人物命运。文化多样性是各族群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的形式,多元文化建构的影像元素使得西藏文化多样性的地域特质通过文化演示的方式得以多维呈现和传播,而这部民族志纪录片也赋予了外宣片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引言 国内学界对传媒文化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般地说,传媒文化研究与略早兴起的审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既有所区别,又相互交织,在当代中国的学术格局中都属于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范畴. 在西方,文化研究主要是随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64年成立而明确起来的一个学术领域.在中心成立前几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以及E.P.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已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致在2000年以后,视觉文化在中国学界开始流行起来,翻译和介绍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书籍日渐增多,比如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英国巴纳德著、常宁生译《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英国米歇尔著、胡文征等译《图像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美国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英国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译《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四十年--理查·霍加特访谈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查·霍加特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在该领域早期发展历史上 ,其思想被国际学界广泛引用。他的著作《文化知识的用途》 (TheUsesofLiteracy)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起 ,成为后来斯图亚特·霍尔所称英国传统的文化研究成型的标志。 196 4年在伯明翰大学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过程中 ,霍加特是为该领域建立机构形式的第一人。该中心后来成为文化研究成长的基地 ,具有其他地方难以匹敌的强大的活动能力和影响力。第一期《国际文化研究》 (以下简称ICS)恰逢《文化知识的用途》出版 40周年纪念 ,同时 ,正值国际学界对文化研究进行反思 ,认为目前文化研究到了转折点的时刻。在过去的十年里 ,该领域的“爆炸”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以其名义进行的工作的范围 ,而且也开辟了新的读者和新的场所。但是 ,对其定义及完整性也造成了困惑。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政治动机是什么 ?言说对象是谁 ?它从何来 ,要去何处 ?这些问题难以适当简化 ,更谈不上清楚地回答。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 ,1997年 9月《国际文化研究》 (ICS)对理查·霍加特进行了访谈 ,以期获得对英国目前文化研究与 5 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之间的连续性和差异的认识。自从他对 5 0年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借鉴英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建设的经验,以期为完善和健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体系做出贡献。[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制度发布主体、时间分布、制度框架及内容方面对英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文本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英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制度体系主要由宏观管理制度、基本保障制度和具体指导制度构成,对此提出坚持“问题导向“”长久运行“”阶段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四方水土四方乐——达斡尔族区域音乐文化叙事》(以下简称《四方水土四方乐》)是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近二十年来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该著的写作,作者以深入田野为学术路径,以音乐本体分析和文化阐释相统一为学术视野,以民族志式的描写与叙述为书写方式。该著的出版,既有作者对达斡尔族以及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学术考量,也有其情感的牵挂。  相似文献   

19.
珞珈 《出版科学》2012,20(2):1+7
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两个关键词。文化自觉是指对文化本质、功能、地位和发展规律的客观和全面认识,文化自信是指对文化力量、作用和传统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  相似文献   

20.
借助电视平台传播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中国电视也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来建构自己民族性的文化身份。本世纪以来,以《百家讲坛》为开端,电视屏幕涌现出很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2015年底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栏目以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带出非遗项目,这种独特的传播角度以及多重展现视角、多元表现手段,成为综艺类传统文化节目的标志性栏目,代表了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