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的繁衍,不仅有其伦理动因,而且有其现代价值,但历来存在分歧.这个分歧固然原因很多,但"概念表述的差异"和"评价标准的忽视"是影响其认识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够从这两个方面人手,再结合"'现存价值'的论据"和"'现存价值'的基础"的论证,或许有助于我们对家族主义作为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是否具有现存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具有重伦理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农业文明、专制政治和专削文化;西方文化具有重科学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商业文明,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伦理角度来看,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影响下的翻译伦理以及道德伦理决定了中国近代西方爱情文学译介的动因以及具体策略,而爱情文学译介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伦理,促成新的社会伦理规范的形成。这体现了伦理对于具体翻译活动的解释作用及指导意义,深化了对近代爱情文学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4.
家族主义对家族企业有何价值,历来存在分歧。怎样对待这些看法,离不开以家族主义价值合理性判断的尺度为标准。依据这个标准,家族主义对家族企业究竟具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还是兼而有之,就能给予明确的回答;也能够对家族主义是否对当代中国家族企业具有存在价值提供依据。至于为何具有“现存价值”,从“‘现存价值’的论据”、“‘现存价值’的基础”和“‘现存价值’的见解”等三个方面能得到较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超 《全球教育展望》2011,(8):70-74,80
新世纪西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一改以前一度对价值问题所持的放任态度,对价值教育表现出极大兴趣,世纪之交以来,西方各国价值教育均呈现勃兴的态势。新世纪西方价值教育兴起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一、当代自由主义陷入困境,新保守主义兴起;二、唯科学主义受到反思,人文主义兴起;三、相对主义遭到质疑,价值共识深得人心。新保守主义、人文主义、价值共识思潮等文化动因催生了新世纪西方价值教育,也使其带上特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见义不为的人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社会问题,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把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放在一个系统来分析“见义勇为”作为的动因,说明成本大收益小是该行为减少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减少行为成本,加大行为收益,增强行为动力,使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天性的放纵与伦理的制约。在伦理制约占上风的中世纪,仍然能从其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寻找到“天性放纵”的身影,于是在这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复调音乐便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重建伦理文化,这是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因其不平等的内蕴及诸种负面效应,与现代化精神处于冲突之中,不可能再度成为当代伦理文化的支柱;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西方近代伦理精神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系统为基础,开辟了人格自主和责任自觉的价值趋向,但由工业文明和技术理性所导致的普遍物化和人的异化状态以及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忽视,也使得感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无限膨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但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文化,仅靠原型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它在某些方面有待发展;现代化的大趋势导致了伦理道德多元化、现实化、自主化,但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无序,亟需重构一种新的伦理文化,以规范和引导人们走向全面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东渐而来,面对异己的西方文化,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选择导致其不同的社会转型。日本积极主动地“和魂洋才”,在全盘吸纳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前提下回归”传统,成为天皇制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以“中体西用”来对待西学,于被动挨打中走上中学不能为体之路,但在一战所引发的西学危机的反思中,为超越西方转向了“以俄为师”。1949年成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跃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日两国同为外激型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社会转型选择正是各自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求仕经历是极其艰辛的,先后长达二十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次求仕之苦涩、长安求仕之屈辱、战乱入仕之忘我。他的求仕动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不仕无义"的儒学信条,"再使风俗淳"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伦理思想的形成各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西方的伦理思想来源于神的担保,高举知识论的旗帜,而中国人则在血缘家族和祖宗崇拜的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思想。西方人在理性思维的训练下,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国人在祖先道德的熏陶下,产生了保守的重情感、讲礼仪的东方文化。而面对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中西伦理文化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曾艳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65-167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未来工程,也是基础工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选择适当的道德教育模式,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叙事模式是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它遵循实事求是的道德教育原则,以故事的形式对未成人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使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已经过时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显得十分重要。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一个“动力系统”来推动它.笔者以为该动力系统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要求为参与国际竞争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作出积极的应答;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已经形成,高校管理体制像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之间的竞争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格局;扩招对高校带来了巨大压力;广大教职工非常希望能尽快改革管理体制和不合理的分配体制.这些因素正形成促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个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客观性动力、主观性动力和二的合力。客观性动力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与个人素质有限发展的矛盾等。主观性动力有:企事业组织、政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家庭、阶级斗争的要求与个人能力有限发展的矛盾等。二的合力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物质化需要的矛盾,个人现实与个人对自身变革要求的矛盾。个人全面发展动力体系形成的途径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利用多种手段把客观性动力和主观性动力全面向个人宣传和灌输,以及个人全面认识这些动力。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一个巨系统 ,由要素系统、水平系统和历史系统三大子系统组成 ;其中的要素系统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协作生产组成 ,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三大生产力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从本质上对道德信念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指出了道德信念的作用主要在它是道德动机的最高形态,它能够把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一切条件,让广大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转化为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8.
管理动力原则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者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协调地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心理动力和信息动力.调动高校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优地实现高校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科技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 ,是党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贯彻《纲要》要重点普及和掌握“20字基本道德规范” ;着重引导五类社会人群学好《纲要》 ;广泛深入宣传《纲要》 ;以人为本 ,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