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围绕校雠心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核心思想,创新地提出“互著”、“别裁”的分类方法,并详细论述了“校雠条理”中的校雠理论工作方法.其中蕴含的思想不仅能反映目录学的相关知识,更促进了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揭示“道”与“器”关系所要达到的目标.“道”即学术研究;“器”即文献资料,章学诚认为校雠学的目标就是考辩后为学术研究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考究需要利用校雠学的方法追根溯源,归根结底是为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3.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4.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5.
出书周期长,错别字太多,是当前书刊出版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出版工作》上开展“编校合一”的讨论,我认为十分有益。编辑和校对,是完善书刊编辑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自古以来都是不分家的。在古代,编辑称“编纂”或“编修”,校对称“校雠”或“校勘”。前者职责为收  相似文献   

6.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编辑家。“他所编纂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缉要》),在中国史学史、文学史及编辑学史上树起了一窿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编辑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使史书的编辑体裁、编辑体例、编辑内容都焕然一新,为后世历史著作的编纂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保存于《南宋馆阁录》中的南宋秘书省“校雠式”,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一份古代国家藏书机构有关书籍校点的工作细则。近年,随着学术界对宋代馆阁典籍收藏整理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校雠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中,往往被看作是“我国古代文献学史上最早确定的较为完整的校勘条例”、“宋代校勘学向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甚至“标志着中国古典校勘学到宋代已成专门之学”。但这个“校雠式”是否真的具备上述性质和意义,却值得仔细推敲。 “校雠式”载于《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门,其原文如下: 诸字有误者,以雌…  相似文献   

9.
“校雠”和“校勘”二概念无论是从源头考证,还是从近现代使用角度而言,均存在交叉使用情况,各自含义尚未厘清。文章从“校”“雠”“勘”语源学角度出发,梳理其本字、假借字、同源字、俗体字等,对“校雠”“校勘”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阐释。从使用角度而言,认为很多学者并未完全区分“校雠”“校勘”概念的使用,体现出概念通用的使用特征;而自清代以来,“校雠”“校勘”含义出现分化趋势,“校雠”基本保留广义用法,“校勘”基本保留狭义用法。我国台湾地区在二术语的使用上与大陆则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礼部韵略》(以下简称《韵略》)是宋代一部专门为科举而设,作为考官、士子共同遵守的审音定韵标准的韵书。丁度等奉敕编纂,仁宗景祐四年(1037)六月丙申旨准颁行。从景祐四年至南宋灭亡(除去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绍圣时期、崇宁废科举的数十年),《韵略》一直是宋代场屋必备的权威工具书,熊忠《古今韵会举要·自序》称:"宋省监申明,儒绅论卞,《韵略》集注,殆且五十余家。"增修、增订之频,刊布流传之广,远非宋初其他官修韵书如《广韵》、《集韵》所可匹敌。  相似文献   

11.
《佩文韵府》是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编纂的,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曾以“万有文库”本出版过。该书收录了不同的单字一万个,引录文章典故不下一百四十万条。每条词目下注明出处,有的还注明谁人所作,少数则引有篇名。其体例是按平仄一百零六韵的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每字先注音,后释义,再列词语叫“韵藻”;“韵藻”下面有引诗,出处都在该条下查到。“韵藻”最后列有“对语”、“摘句”,这是从古人名诗对里摘来的,专门供给写诗词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永乐大典》是明初编纂的著名类书,初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朱棣认为“古今事物散于众书,不易检阅”,他打算把经、史、子、集各家之书,分类编辑,而且以音韵为序,以便于检索。于是,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解缙主持,参与编纂的有一百四十七人,次年即成。但朱棣认为收辑“尚多未备”。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校雠,既包括古籍整理过程中的校勘,又包括新著出版过程中的校对。而校对传统又多来自校勘传统,两者难以截然划分开。这里所说的三境界──耐心、静心和适心,相连而递进,是认真投入校雠活动的人都能够体验到的心态。清末学者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卷二)中对校雠学者有一段论述,他在简述了自西汉刘向父子到清代王念孙父子等校雠者功过得失后说:“大抵为此学者,于己甚劳,而为人则甚忠。竭毕生之精力,皆以供后人之提携,为惠大矣。”我反复读了这段话,忽有所悟,概括为一句话:“校雠三境界,三心系一心。”这一心就是“…  相似文献   

14.
我曾写过一篇《“校雠”的启发》的杂文,认为校对工作只要细心、认真就可以了。岂知不然,这回居然从“校雠”还启发出一点其他的意思来了。第八期的《新闻大学》,错字太多也错得太离奇。如按乾隆为《四库全书》立的校勘条例,那末我如作为《新闻大学》的“总纂官”,不仅俸禄与奖金全得“敲掉”,很可能还要“交部察议”。现在可是宽假得多,只要登一则更正,也就搪塞过去了。那末,从中又“启发”出一些什么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的一篇短文中,引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二书,他本人是非常重视的,曾直言不讳地说:“乎日持论,关文史者,不言则已,言出于口,便如天造地设之不可摇动。”(《义答朱少  相似文献   

16.
新闻出版署于9月1日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发出“关于《第二条战线》资料丛书《文化卷》征集编纂工作的通知”。 《通知》称:“经中央党史领导小组批准,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编纂一套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党史资料丛书,并将其列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系列。”新闻出版署“接中央党史研究室来函,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家、史学家。他倾其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编纂了《史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档案工作者,他的一生经历和写作都和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记》的问世成为我国最早、最重要的档案材料总集,开创了大规模利用档案材料为经国治世服务的先例。虽然司马迁编修《史记》距今已有2千多年,但对当代档案编研工作仍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周总理提出“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的总体要求,—直激…  相似文献   

18.
哈佛燕京引得编纂处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简称“引得处”)以及“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简称“引得丛刊”)成立的意义和它在中国索引史上的学术地位,已有不少专家作了深刻的阐述。本文想就“引得处”成立的背景作一番初步的研究。通过对其背景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把握早期中国索引事业发展的脉络,而且可以从这一个案中,分析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与合作打下基础。一 二十世纪初中国索引发展的背景 宋明以来,我国一些工具书已具有索引的功能。如宋代的一些类书、明代的《永乐大典》等,有些书如《佩文韵府》等,按韵统…  相似文献   

19.
指出关于“互著”、“别裁”这两种文献著录方法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诸多分歧。梳理学界现存的种种观点,尤其是剖析王重民先生在《校雠通义通解》中的归纳与分析,考辨“互著”、“别裁”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两者起源于刘歆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20.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卷首的《序言》可反映作者的编纂目的.文章从《玉篇》首创“编者按语”、创立“异部同文”的互见法、开创中国辞书设立附录的先河等几个方面的贡献,来论述其编辑思想及留给后世工具书的编纂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