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认知角度看介词into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语义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分析介词的"基本意象图示,,以及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意义结构.通过应用意象图式原理来研究大量into相关的实例,发现在空间域里,介词的空间意义得以广泛延伸.通过对基本意象图式的扩展,可以实现介词into的空间域-时间域和空间域一抽象域转换,由此延伸出大量隐喻意义.以此为基础,导出以into为例的介词空间域-时间域及空间域-抽象域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知语法的射体界标理论,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系统分析英语介词around的认知语义,包括其原型空间语义及非空间域的隐喻语义。研究表明,介词around标示的空间关系呈多样化,可归纳为"围绕、邻近、弥散、绕越、反转"五种关系;经认知映射所形成的隐喻语义与空间语义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衍生出"概数、主题、存在、避开"四种隐喻语义。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语言学中,介词"by"依托空间原型语义,以隐形比喻的特性实现其语义从单纯的空间概念向非空间概念拓展,引申为更多释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语境与语义。结合介词"by"在原型范畴化理论下的形态,本文重点对其空间隐喻拓展进行了讨论,揭示了"by"从空间概念拓展到抽象的非空间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表空间量度的形容词的用法多数不囿于词汇的基本义,词义由空间概念向非空间概念转换已成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框架语义学理论能够对空间形容词"深"的语义扩张进行认知基础、识解基础和转换识解的描述,并阐释空间形容词的语义扩展源于原型与经验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空间隐喻人手,分析了介词“into”的隐喻意义,发现“into”的空间意义可以映射到时间、状态、数学等领域,表达世界具体或抽象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语义极为丰富,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after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空间语义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after延伸出三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after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at的基本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从基本空间语义看,介词at延伸出四种表示空间关系的深层语义。同时,通过空间隐喻,该词还延伸出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深入分析介词at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可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8.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分析介词的“基本意象图示”以及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意义结构。通过应用意象图式原理来研究大量into相关的实例,发现在空间域里,介词的空间意义得以广泛延伸。通过对基本意象图式的扩展,可以实现介词into的空间域一时间域和空间域一抽象域转换,由此延伸出大量隐喻意义。以此为基础,导出以into为例的介词空间域一时间域及空间域一抽象域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into各种语义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者语料库与小型Brown语料库,得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母语使用者在介词into使用上的差异,从而为广大师生在该词的用法上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0.
"深"是描述容器内部垂直维度或水平维度的形容词。"深"的语义特征为:方位性、方向性、内向性、容器图式性、底部难以到达性、非易视性,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空间主语小句归类为隐喻性表达和非隐喻性表达两类,采用系统功能语法的隐喻分析框架,以空间语义的物理学意义为起点,分析两类小句的功能语义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别。透过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视角,分析隐喻性小句的语义基础和变化,进而勾画出空间主语小句的隐喻梯度。  相似文献   

13.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上承汉代下启唐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骈赋是其最典型的文学作品代表。文章详细研究了骈赋中颜色词语"紫"和"红"的语义。首先,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然后运用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分析了各项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因为"红"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的颜色词语,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则长期代表着正红色,直到唐代,"红"才取代"朱",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颜色词语。因此,文章最后将骈赋中"红"的语义与现代汉语中"红"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错误论和非事实论是用语义方式表述的两种不同形态的非实在论,当中涉及"真"、"假"、"指称"、"真值条件"这样的语义概念.布高西昂认为,针对真值条件内容概念的错误论和非事实论是内在地不一致的,从而可以先验地予以拒绝.本文详细分析布高西昂的论证,揭示其论证的缺陷,以及分析布高西昂与其批评者达维特之间的争议,消除他们对用于表述非实在论的语义概念的误解,尝试为真值条件内容非实在论给出一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52):30-31
足部运动一般有始点、终点、路径。在多维空间里,足部动作的种种体验便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足部动作词衍生出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足部动作在空间中的移动概念而来。本文首先找出各项足部动作词的语义特征,据此作为足部动作隐喻的原型范畴,其次运用"概念隐喻"及"空间整合"理论,找出汉语当中由足部动作所形成的隐喻词语,从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象图式,进而归纳其中空间隐喻的类型,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语义属性的核心内容和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分析英语介词"at"与汉语介词"在"的各个语义项,找到其各自的基本语义和拓展语义,并对两者的语义拓展模式进行研究比较,从而得出两者在语义拓展模式上的差异。研究发现,"at"的语义拓展更为具体,在介引基本空间概念的同时,延伸出具体空间概念并通过隐喻拓展到具体非空间概念。而"在"的语义拓展则更为宽泛,"在"作介词介引"处所"是由"存在"直接拓展而来,而介引"范围、时间等"非空间概念时则是由"处所"隐喻和抽象化而来。可见,因为英语介词与汉语介词的特点不同,导致两者的拓展模式虽有相似性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的动词"カケル",具有多义性。本文从"カケル"多种语义着眼,通过认知上的语义扩展理论分析其多义性,并进一步通过意象图式来分析其语义扩展中的规律,即"由身体容易把握的空间领域逐渐向理性的抽象的领域进行"。  相似文献   

19.
空间范畴理论认为,德语中表达移动的动词按照运动的起始点可以分成I、V两类,分别以gehen和kommen最为典型。在语义上,它们既可以作为路径动词用来指涉具体空间范畴,具有指示性的语义特征,也可以作为单纯描述运动方式的非指示性移动动词使用。德语移动动词的指示性和非指示性在语义机制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种语义多样性体现了认知领域中隐喻和联想思维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行走"义动词作为各语言的核心词,具有实词多义的特点,其丰富的多义性可通过语义图模型直观呈现。基于30种语言或方言"行走"义词的多义性考察,构建出跨语言"行走"义动词概念空间,证明了词义演变跨语言共性的存在。将动词词义的"七大衍生路径"和"义素分析法"实际应用于跨语言"行走"义动词语义图模型的构建,是一种全新的语义图构建机制,不仅以块状排列的制图方法完善了绘制费力的局限性,更发掘出其存在多维延伸的发展空间、程式化与量化处理语料的可能性。若将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融入语义图模型,还将构成较为理想的"动态语义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