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襁褓。让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翅膀,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当下的首要责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谐的氛围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有吸引力的疑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质疑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展思维、逆向思维的有效途径。大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质疑环节几乎必不可少。但纵观很多课堂,教师要么想办法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喂"到学生的口中,学生被"傀儡";要么走流于形式的质疑环节,对质疑的内容不置可否,学生被"真空";要么对课文还没有基本  相似文献   

3.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没有创新的问题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创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巧问,才能激励学生好问,引起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打破常规思维.这样学生想得深、想得远,开辟不同惯常的新思路.让严谨的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永不满足.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困惑,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达到疏通思路.形成清晰的思维线索,进行精细思维,提高驾驭知识能力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多留意,勤思考,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而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效,即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能够引发其求知欲,是否具有探究价值,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也要努力创设质疑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及认识,教师要多加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思维,但教学中却是教师做得多,学生想得少,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实现演示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通过疑问开启学生思维,挖掘深层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的"问"要能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自问,或者不如不问.教师的"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知识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善教者,必善问.  相似文献   

8.
卓伟 《语文天地》2012,(16):29-3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设问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课堂上,做"智者"进行"巧"的设问,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投一石以激千浪进行有效设问,优化课堂结构呢?一、有效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支撑.没有学生的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全面.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求异等意识。要想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功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去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应试教育"倾向却比较严重,先是"满堂灌",后是"启发式",启发也仅局限于老师"启"(问)学生"发"(答),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由于教师未把书本知识活化,缺少再创造机会,在教学中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演绎推理多,分析探索少;由于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明确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严重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989年始我们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状况,并思考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时代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巧设疑难,启迪思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有了兴趣,思维就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出现问题,才需要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因此,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于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13.
教学实践表明,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拓宽创新空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任何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是被动的。只有学生们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经常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他们的思维才算转动起来,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学生们如果不爱问问题,就是我们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促使学生们提问呢?  相似文献   

15.
薛平顺 《快乐阅读》2011,(15):112-113
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一、课堂教学中要善问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6.
<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谜局、揭矛盾,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丁维秀 《语文天地》2012,(22):39-40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头脑中有疑问,才会产生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新课程教育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9.
一、想、说、写三者的思维差异想、说、写,这三个都是动词。从思维的角度说,其品质是不同的。想是初级的,也是朦胧的。一个问题提出后,所有的人都会想。但想是内隐的,没有痕迹,谁也看不出来想的结果。你想得对或错、广或窄、深或浅、多或少、新或俗,别人全然不知。想也是无法检测和评价的。现在  相似文献   

20.
武明丽 《成才之路》2014,(19):82-82
在一次"统计和可能性"的单元测试卷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已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问、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等四个方面,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